
2009-12-21
乳酸菌簡介
乳酸菌簡介:
「乳酸菌」是指能夠代謝糖類、產生50%以上乳酸之細菌,具有這些功能的細菌包括了: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鍵球菌(Streptococcus)、念球菌(Leuconostoc)等。但乳酸菌為習慣用語,並不是分類學上正式用語。我們經常講的雙歧桿菌或比菲德菌會產生乳酸及醋酸,但乳酸不到50%,所以嚴格說來不應稱為乳酸菌。但若由保健營養觀點而言,雙歧桿菌同樣具有安全、健康等乳酸菌所標榜之形象,將之納入乳酸菌家族亦是理所當然。
人類飲用醱酵乳品歷史非常悠久,所以,乳酸菌一直被認為是非常安全的菌種(GRAS,generally reyarded as safe),是最具代表性的腸內有益菌。(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的生活環境:
乳酸菌對營養需求特別嚴苛,除了作為能源之糖類外,乳酸菌需要各種各樣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以維持其生長。乳酸菌是一種兼性嫌氣菌,比較喜歡在無氧狀態下生長,但也不會因為和氧氣接觸而死亡。整體而言,在自然界中,只要有動植物活動的地方,就會有足夠的營養供乳酸菌生存。舉凡動植物的分泌物(如乳汁、樹液等),或其殘骸堆積處,都是適合乳酸菌生育的場所。也許在這些堆積物表面有其他好氣性微生物優勢生長,但其內部缺氧部分就是乳酸菌的天地。更具體的說,適合乳酸菌生長的場所和動物相關者有乳汁、消化道、陰道、糞便等,和植物相關的則有花蜜、樹液、植物殘骸、果實損傷部位等。人類所產製的各種醱酵食品(如泡菜、醬油等)中,也有許多乳酸菌發揮積極的功能。這些乳酸菌對製品之風味品質影響甚大。
人體消化道中存在許多乳酸菌,其數目和種類會隨年齡而改變,如幼兒腸道中,雙歧桿菌較多,而老年人則以乳酸桿菌較多。(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對胃腸道的益處:
乳酸菌是「益生菌」中最重要的一群,益生菌的定義為「某一種或複數種微生物當餵食予人類或動物時可增進其腸內菌叢之品質」。乳酸菌能增進腸內叢品質之作用機轉可能是(1)生產有機酸、降低腸pH,(2)和有害菌競爭養份,(3)附著於腸粘膜上皮,減少有害菌增殖場所,(4)產生抗菌物質等。乳酸菌要發揮整腸效果,想當然的必須要能定著於腸道。目前有許多醱酵乳或整腸用乳酸菌製劑使用由人腸道中分離出來的乳酸菌,以求提升其在人體內的定著性。許多臨床實驗也證實這類乳酸菌確實有不錯的整腸效果,也確實會降低腸內不好的菌類。
目前國內許多醱酵乳產品,皆實施大規模人體飲用實驗,證明其產品增進腸道有益菌之效果,且通過衛生署之保健食品認證。(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與腸道菌叢:
對於無菌飼養的動物(gnotobiotic animal)而言,只要10個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便足以令其致命,但對於野生生長的動物(conventional animal)則須要一百萬個這樣的菌,才能將其殺死,初生動物若一開始便接觸到野生環境的複雜菌相,其防禦力相對提高,但若一直由母體小心飼育,則其體內微生物相不足,防禦力相形減弱,若於此時給予適當的益生菌,則可回復應有的防禦力,依此種種顯示了腸內菌存在的重要性。
人類腸內所分佈的菌相,至目前尚未完全被分離鑑定出來,據估計約有400種以上的菌種存在,其中30~40種構成99%的菌量,且厭氧菌較好氧菌占優勢,約多102~104倍。而腸道內不同區域菌相之分佈亦受居住環境、生理及膳食等因子影響而各有不同,隨著胃及腸內pH的不同轉換及含氧量變化(厭氧程度漸增),顯示出不同優勢菌群及菌量的替換,科學家研究顯示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sp.)及乳酸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sp.)等對健康正面影響遠超過負面影響。
益生菌的補給對腸內菌相處於不穩定狀態的新生兒及接受抗生素、輻射性治療或痢疾感染的病患,較容易有效達到重建腸內菌相的目的,因原生保健性菌種可很快的與後天入侵的菌群競爭或彌補因治療、生病導致的菌相不平穩現象。但就菌相呈穩定狀態的健康成人而言,益生菌欲與已定殖存在的菌相競爭是困難的事,可行的最佳方法乃持續食用益生菌。(協會理事 / 廖啟成)
乳酸菌與人體免疫力:
乳酸菌的免疫調節機能極受重視,一般認為和其菌體表面多醣成分有關,究竟乳酸菌菌體或其生產物質如何透過小腸上皮細胞而影響宿主之免疫系統?雖然其機轉仍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顯示乳酸桿菌等細菌菌體能通過腸壁上的Peyer patch區域而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另一方面,也許這些乳酸菌或其生產物質根本不必離開腸道,即可調節免疫反應,最近發現腸細胞在接觸到某些細菌菌體時,即會增加如interleukin 8,tumour necrosis factor 等蛋白質基因之表現,而這些物質已知能活化巨噬細胞,因而增進免疫反應。(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
乳酸菌除了增加體內好菌、增強免疫力之外,還有下列保健功能:
抗腫瘤:乳酸菌製劑或醱酵乳被證明具有抑制動物體移植癌或化學發癌癌細胞知增值,也有抑制長期飼育動物之自然發癌效果。對人類所做調查研究也顯示攝食醱酵乳可抑制乳癌發生,以及膀胱癌之再發。其作用機轉經由動物及人類之實驗也逐漸證明是因為免疫調節作用及抑制腸內菌叢產生致癌關聯物質。
降低血液膽固醇:亞洲的馬賽族人攝取多量之醱酵乳,雖然其飲食中含高量膽固醇,但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比率卻甚低。醱酵乳之降低膽固醇作用機轉,可能是降低腸管吸收。促進肝臟排出,以及抑制體內合成等。
降血壓:醱酵乳中的某些胜?會抑制angiotensin convereing enzyme(ACE)而使血壓降低等,如可爾必思的降血壓醱酵乳,即含有VPP及ZPP,可有效抑制ACE活性,而使血壓降低。(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在市面上食品應用之現況:
乳酸菌在食品領域最大之應用為醱酵乳品之製造,另外在各種火腿等肉製品之製造,也常添加乳酸菌,以加強保存性及風味,各種醃製品、醬油、麵包的製造過程中,乳酸菌也扮演重要角色。
將多種蔬果榖類豆類混合以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長時間發酵熟成,所製成的產品近年來非常流行。我國的市場上,也有多種此類產品流通,許多產品皆冠以「酵素」名稱,例如大高酵素、壽酵素、等。此類製品被當作保健食品,強調整腸、保肝、防癌、強身、增進免疫等機能。(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未來產品的發展趨勢:
由近年來乳酸菌的研究、科技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以及消費者的需求來看,未來乳酸菌產品研究發展的趨勢可歸納為下列數點:(1)篩選具特異性的新菌株,如針對不同腸胃消化道區域需要不同的菌株,或者特別對某些疾病有功效的菌株,例如肇因於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的胃潰瘍、輪狀病毒痢疾(rotavirus diarrhoea)、胃炎(gastritis)及抗過敏等疾病;(2)目前乳酸菌菌株多數使用於乳品,未來嬰兒配方、幼兒食品、發酵果汁、發酵豆製品、穀類食品以及特定醫療食品等,將是添加乳酸菌的新機能食品。
「乳酸菌」是指能夠代謝糖類、產生50%以上乳酸之細菌,具有這些功能的細菌包括了: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鍵球菌(Streptococcus)、念球菌(Leuconostoc)等。但乳酸菌為習慣用語,並不是分類學上正式用語。我們經常講的雙歧桿菌或比菲德菌會產生乳酸及醋酸,但乳酸不到50%,所以嚴格說來不應稱為乳酸菌。但若由保健營養觀點而言,雙歧桿菌同樣具有安全、健康等乳酸菌所標榜之形象,將之納入乳酸菌家族亦是理所當然。
人類飲用醱酵乳品歷史非常悠久,所以,乳酸菌一直被認為是非常安全的菌種(GRAS,generally reyarded as safe),是最具代表性的腸內有益菌。(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的生活環境:
乳酸菌對營養需求特別嚴苛,除了作為能源之糖類外,乳酸菌需要各種各樣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以維持其生長。乳酸菌是一種兼性嫌氣菌,比較喜歡在無氧狀態下生長,但也不會因為和氧氣接觸而死亡。整體而言,在自然界中,只要有動植物活動的地方,就會有足夠的營養供乳酸菌生存。舉凡動植物的分泌物(如乳汁、樹液等),或其殘骸堆積處,都是適合乳酸菌生育的場所。也許在這些堆積物表面有其他好氣性微生物優勢生長,但其內部缺氧部分就是乳酸菌的天地。更具體的說,適合乳酸菌生長的場所和動物相關者有乳汁、消化道、陰道、糞便等,和植物相關的則有花蜜、樹液、植物殘骸、果實損傷部位等。人類所產製的各種醱酵食品(如泡菜、醬油等)中,也有許多乳酸菌發揮積極的功能。這些乳酸菌對製品之風味品質影響甚大。
人體消化道中存在許多乳酸菌,其數目和種類會隨年齡而改變,如幼兒腸道中,雙歧桿菌較多,而老年人則以乳酸桿菌較多。(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對胃腸道的益處:
乳酸菌是「益生菌」中最重要的一群,益生菌的定義為「某一種或複數種微生物當餵食予人類或動物時可增進其腸內菌叢之品質」。乳酸菌能增進腸內叢品質之作用機轉可能是(1)生產有機酸、降低腸pH,(2)和有害菌競爭養份,(3)附著於腸粘膜上皮,減少有害菌增殖場所,(4)產生抗菌物質等。乳酸菌要發揮整腸效果,想當然的必須要能定著於腸道。目前有許多醱酵乳或整腸用乳酸菌製劑使用由人腸道中分離出來的乳酸菌,以求提升其在人體內的定著性。許多臨床實驗也證實這類乳酸菌確實有不錯的整腸效果,也確實會降低腸內不好的菌類。
目前國內許多醱酵乳產品,皆實施大規模人體飲用實驗,證明其產品增進腸道有益菌之效果,且通過衛生署之保健食品認證。(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與腸道菌叢:
對於無菌飼養的動物(gnotobiotic animal)而言,只要10個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便足以令其致命,但對於野生生長的動物(conventional animal)則須要一百萬個這樣的菌,才能將其殺死,初生動物若一開始便接觸到野生環境的複雜菌相,其防禦力相對提高,但若一直由母體小心飼育,則其體內微生物相不足,防禦力相形減弱,若於此時給予適當的益生菌,則可回復應有的防禦力,依此種種顯示了腸內菌存在的重要性。
人類腸內所分佈的菌相,至目前尚未完全被分離鑑定出來,據估計約有400種以上的菌種存在,其中30~40種構成99%的菌量,且厭氧菌較好氧菌占優勢,約多102~104倍。而腸道內不同區域菌相之分佈亦受居住環境、生理及膳食等因子影響而各有不同,隨著胃及腸內pH的不同轉換及含氧量變化(厭氧程度漸增),顯示出不同優勢菌群及菌量的替換,科學家研究顯示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sp.)及乳酸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sp.)等對健康正面影響遠超過負面影響。
益生菌的補給對腸內菌相處於不穩定狀態的新生兒及接受抗生素、輻射性治療或痢疾感染的病患,較容易有效達到重建腸內菌相的目的,因原生保健性菌種可很快的與後天入侵的菌群競爭或彌補因治療、生病導致的菌相不平穩現象。但就菌相呈穩定狀態的健康成人而言,益生菌欲與已定殖存在的菌相競爭是困難的事,可行的最佳方法乃持續食用益生菌。(協會理事 / 廖啟成)
乳酸菌與人體免疫力:
乳酸菌的免疫調節機能極受重視,一般認為和其菌體表面多醣成分有關,究竟乳酸菌菌體或其生產物質如何透過小腸上皮細胞而影響宿主之免疫系統?雖然其機轉仍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顯示乳酸桿菌等細菌菌體能通過腸壁上的Peyer patch區域而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另一方面,也許這些乳酸菌或其生產物質根本不必離開腸道,即可調節免疫反應,最近發現腸細胞在接觸到某些細菌菌體時,即會增加如interleukin 8,tumour necrosis factor 等蛋白質基因之表現,而這些物質已知能活化巨噬細胞,因而增進免疫反應。(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
乳酸菌除了增加體內好菌、增強免疫力之外,還有下列保健功能:
抗腫瘤:乳酸菌製劑或醱酵乳被證明具有抑制動物體移植癌或化學發癌癌細胞知增值,也有抑制長期飼育動物之自然發癌效果。對人類所做調查研究也顯示攝食醱酵乳可抑制乳癌發生,以及膀胱癌之再發。其作用機轉經由動物及人類之實驗也逐漸證明是因為免疫調節作用及抑制腸內菌叢產生致癌關聯物質。
降低血液膽固醇:亞洲的馬賽族人攝取多量之醱酵乳,雖然其飲食中含高量膽固醇,但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比率卻甚低。醱酵乳之降低膽固醇作用機轉,可能是降低腸管吸收。促進肝臟排出,以及抑制體內合成等。
降血壓:醱酵乳中的某些胜?會抑制angiotensin convereing enzyme(ACE)而使血壓降低等,如可爾必思的降血壓醱酵乳,即含有VPP及ZPP,可有效抑制ACE活性,而使血壓降低。(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在市面上食品應用之現況:
乳酸菌在食品領域最大之應用為醱酵乳品之製造,另外在各種火腿等肉製品之製造,也常添加乳酸菌,以加強保存性及風味,各種醃製品、醬油、麵包的製造過程中,乳酸菌也扮演重要角色。
將多種蔬果榖類豆類混合以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長時間發酵熟成,所製成的產品近年來非常流行。我國的市場上,也有多種此類產品流通,許多產品皆冠以「酵素」名稱,例如大高酵素、壽酵素、等。此類製品被當作保健食品,強調整腸、保肝、防癌、強身、增進免疫等機能。(協會理事長 / 蔡英傑)
乳酸菌未來產品的發展趨勢:
由近年來乳酸菌的研究、科技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以及消費者的需求來看,未來乳酸菌產品研究發展的趨勢可歸納為下列數點:(1)篩選具特異性的新菌株,如針對不同腸胃消化道區域需要不同的菌株,或者特別對某些疾病有功效的菌株,例如肇因於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的胃潰瘍、輪狀病毒痢疾(rotavirus diarrhoea)、胃炎(gastritis)及抗過敏等疾病;(2)目前乳酸菌菌株多數使用於乳品,未來嬰兒配方、幼兒食品、發酵果汁、發酵豆製品、穀類食品以及特定醫療食品等,將是添加乳酸菌的新機能食品。
吃火鍋五大錯誤
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要量小,並等降溫後入口為宜。應做到「寧捨三鮮,不要太燙」。
錯誤一:趁熱吃........................正確是 50℃ 溫度以下
熱騰騰的火鍋中的美味一夾起來便直往嘴裡送,燙得舌頭發麻額頭髮汗大呼過癮,並美其名曰:「一熱當三鮮」真實傷害: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 5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 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
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後容易上火,其口瘡發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症出現加重症狀。
如此反覆,還會誘發食道癌變。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
糾錯: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要量小,並等降溫後入口為宜。應做到「寧捨三鮮,不要太燙」。
錯誤二:半生不熟最鮮美................................正確是:一定要熟食
為追求鮮脆嫩滑的口感,食物在火鍋裡燙一下就吃。
真實傷害:這樣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潛藏於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卵會隨食物吞入胃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據研究,三種嚴重的寄生蟲病-旋毛蟲、絛蟲、囊蟲都可能通過火鍋傳播。
不潔的豬肉片和牛肉片裡很可能含有這三類寄生蟲。目前,雖不能肯定羊肉裡是否含有旋毛蟲、絛蟲和囊蟲,但曾有報道有人因吃涮羊肉而得了旋毛蟲病的事件。
如果得了寄生蟲病,會渾身乏力,肌肉酸痛,身體浮腫,有時候腳踏地面都會有刺痛的感覺。
糾錯:吃火鍋的時候一定要將肉切薄、多燙,涮豬肉片、牛肉片時,一定要涮熟再吃。 同時,還要看肉片上有無白色、米粒狀物質,如有,則可能是囊蟲卵。
錯誤三:冷、熱混吃求「中和」............正確是:不燙食、不冰食........溫食最佳
一口麻辣燙一口冰凍啤酒,這是許多人喜歡的火鍋吃法,美其名曰「中和」。
真實傷害:忽冷忽熱,對胃黏膜極為不利,極易造成胃腸疾病。
糾錯:吃火鍋時應盡量避免喝冷飲。
錯誤四:讓辣來得更猛烈些吧.....................正確是:不辣為佳,微辣即可
表現:一提起火鍋,又麻又辣又燙的口味總成了首選,因為那被辣得大汗淋淋的感覺實在太過癮了。
真實傷害:麻辣火鍋對胃腸的殺傷力不難想像。
火鍋的辛辣味道最先刺激的是食道,接著迅速通過胃、小腸等,嚴重刺激胃腸壁黏膜,引起胃酸和脹氣,除了容易引發食道炎、胃炎外,腹瀉也在所難免。
有便秘或痔瘡「前科」的辦公室一族,吃火鍋更要嘴下留情。
否則,痔瘡患者容易因肛門四周經受刺激括約肌過度充血而復發,便秘患者會因此更加「添堵」。
糾錯:儘管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但是為腸胃著想,醫生認為,又麻又辣的火鍋還是少吃為妙;不可一下子吃得太多,並要盡量把調料調至微辣,少喝火鍋辣湯。
另外,吃完火鍋後要多喝些開水或濃茶,以稀釋辣汁,減輕對腸胃的刺激,這樣胃腸會舒服一些。一旦有什麼不適,趕緊喝些清淡的飲品如稀米粥或牛奶保護腸胃壁。
錯誤五:火鍋湯底營養好..................正確是:吃剩的涮料和底湯,應倒掉。
表現:把涮完的火鍋湯底當「營養湯」喝光。
真實傷害:火鍋的湯大多採用豬、羊、牛油等高脂肪物質為底料,又多以辣椒、胡椒和花椒等為佐料,吃多了易導致高血脂、膽石症、十二指腸潰瘍、口腔潰瘍、牙齦 炎、痔瘡等疾病。
另外,火鍋湯久沸不止、久涮不換,其中的成分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
如:肉類、海鮮中所含嘌呤(Purina)物質多溶於湯中,湯中的高濃度嘌呤,經肝臟代謝,產生大量的硝酸,引起痛風,出現關節痛症狀,嚴重時會損傷腎功能。
糾錯:對於一次吃不完剩下的涮料和底湯,應倒掉。
如果是放在銅火鍋中過夜,更不要吃,不但有害健康,還可能引起銅氧化物急性中毒。
錯誤一:趁熱吃........................正確是 50℃ 溫度以下
熱騰騰的火鍋中的美味一夾起來便直往嘴裡送,燙得舌頭發麻額頭髮汗大呼過癮,並美其名曰:「一熱當三鮮」真實傷害: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 5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 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
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後容易上火,其口瘡發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症出現加重症狀。
如此反覆,還會誘發食道癌變。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
糾錯: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要量小,並等降溫後入口為宜。應做到「寧捨三鮮,不要太燙」。
錯誤二:半生不熟最鮮美................................正確是:一定要熟食
為追求鮮脆嫩滑的口感,食物在火鍋裡燙一下就吃。
真實傷害:這樣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潛藏於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卵會隨食物吞入胃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據研究,三種嚴重的寄生蟲病-旋毛蟲、絛蟲、囊蟲都可能通過火鍋傳播。
不潔的豬肉片和牛肉片裡很可能含有這三類寄生蟲。目前,雖不能肯定羊肉裡是否含有旋毛蟲、絛蟲和囊蟲,但曾有報道有人因吃涮羊肉而得了旋毛蟲病的事件。
如果得了寄生蟲病,會渾身乏力,肌肉酸痛,身體浮腫,有時候腳踏地面都會有刺痛的感覺。
糾錯:吃火鍋的時候一定要將肉切薄、多燙,涮豬肉片、牛肉片時,一定要涮熟再吃。 同時,還要看肉片上有無白色、米粒狀物質,如有,則可能是囊蟲卵。
錯誤三:冷、熱混吃求「中和」............正確是:不燙食、不冰食........溫食最佳
一口麻辣燙一口冰凍啤酒,這是許多人喜歡的火鍋吃法,美其名曰「中和」。
真實傷害:忽冷忽熱,對胃黏膜極為不利,極易造成胃腸疾病。
糾錯:吃火鍋時應盡量避免喝冷飲。
錯誤四:讓辣來得更猛烈些吧.....................正確是:不辣為佳,微辣即可
表現:一提起火鍋,又麻又辣又燙的口味總成了首選,因為那被辣得大汗淋淋的感覺實在太過癮了。
真實傷害:麻辣火鍋對胃腸的殺傷力不難想像。
火鍋的辛辣味道最先刺激的是食道,接著迅速通過胃、小腸等,嚴重刺激胃腸壁黏膜,引起胃酸和脹氣,除了容易引發食道炎、胃炎外,腹瀉也在所難免。
有便秘或痔瘡「前科」的辦公室一族,吃火鍋更要嘴下留情。
否則,痔瘡患者容易因肛門四周經受刺激括約肌過度充血而復發,便秘患者會因此更加「添堵」。
糾錯:儘管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但是為腸胃著想,醫生認為,又麻又辣的火鍋還是少吃為妙;不可一下子吃得太多,並要盡量把調料調至微辣,少喝火鍋辣湯。
另外,吃完火鍋後要多喝些開水或濃茶,以稀釋辣汁,減輕對腸胃的刺激,這樣胃腸會舒服一些。一旦有什麼不適,趕緊喝些清淡的飲品如稀米粥或牛奶保護腸胃壁。
錯誤五:火鍋湯底營養好..................正確是:吃剩的涮料和底湯,應倒掉。
表現:把涮完的火鍋湯底當「營養湯」喝光。
真實傷害:火鍋的湯大多採用豬、羊、牛油等高脂肪物質為底料,又多以辣椒、胡椒和花椒等為佐料,吃多了易導致高血脂、膽石症、十二指腸潰瘍、口腔潰瘍、牙齦 炎、痔瘡等疾病。
另外,火鍋湯久沸不止、久涮不換,其中的成分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
如:肉類、海鮮中所含嘌呤(Purina)物質多溶於湯中,湯中的高濃度嘌呤,經肝臟代謝,產生大量的硝酸,引起痛風,出現關節痛症狀,嚴重時會損傷腎功能。
糾錯:對於一次吃不完剩下的涮料和底湯,應倒掉。
如果是放在銅火鍋中過夜,更不要吃,不但有害健康,還可能引起銅氧化物急性中毒。
秋冬養肺顧氣管
在一些場合,頻頻咳嗽不只失禮,更是「明文禁止」的行為,如世界知名的德國柏林愛樂廳在節目單上清楚印著「禁止咳嗽」圖案,有些樂團指揮還會在開場前發送喉糖,讓台下觀眾止咳潤喉,以減少演出中的咳嗽聲。
時序入秋冬,氣候轉涼,呼吸道問題更容易顯現──喉嚨乾癢不適,或感冒、過敏等讓人鼻涕、咳嗽不停,甚至氣喘發作。
其中,「咳嗽」最常見也最令人困擾,網路上流傳「止咳化痰」的偏方多達數十種,也有人看遍中西醫,但咳嗽一直好不了。
通常久咳不止,是沒有找出真正致咳的原因,俗話說:「醫生怕治咳」,貼切形容這個看似不嚴重,但成因多且複雜的毛病,而且有些人咳不停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多種因素合併造成,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劉文德醫師表示。
一出現咳嗽症狀,大部份人會認為是「感冒」了,然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半1~2週內會改善,假如持續咳嗽超過3星期,成了「慢性咳嗽」,就不單純是感冒問題。
●惹禍源1:鼻子
要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方法之一可看咳嗽屬於「痰咳」或「乾咳」。
「痰咳」的人經常覺得喉嚨裡卡痰,有異物感,動不動就會咳一下「清喉嚨」,最常見原因是「鼻涕倒流」,其他像長年抽菸,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會有經常咳嗽、痰多黏稠的症狀。
「鼻涕倒流」主要是過敏性或非過敏性鼻炎,及急性、慢性鼻竇炎等引起,由於大量鼻涕由鼻腔倒流入喉嚨,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不過,臨床上見到不少求診的病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鼻涕倒流問題,而以為是「氣管虛」才咳不停,問醫生要吃哪些「顧氣管」的藥或食療,中醫師程惠政說。而事實上,這些病人需要治療、保養的是「鼻子」,如避免接觸冷空氣或塵蟎等過敏源,而非治療「氣管」,才可能緩解慢性咳嗽困擾。
如果鼻子長期出問題,沒有接受治療、注意保健,還可能衍生出其他麻煩,讓咳嗽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
劉文德醫師指出,有些病人白天不見得流鼻水、鼻塞、打噴嚏,但到晚上睡覺時,呼吸問題就出現了。因為躺著,上呼吸道容易塌陷往下壓,鼻腔被塞住,開始呼吸不順暢而缺氧,因而一直處於淺眠期,所以病人容易感覺自己在「做夢」,甚至惡夢連連,睡得不安穩。問診時,如果病人抱怨常做惡夢、睡不好,會懷疑他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不順的問題。
這些在睡眠中鼻子呼吸不順暢的人,自然容易張口呼吸,而使口水蒸發,咽喉乾燥,進而引起咳嗽。
再者,缺少足夠的鹼性口水來中和胃酸,又可能造成另一個引起慢性咳嗽的問題──「胃食道逆流」,特別會在放鬆躺平入睡後發生。
●惹禍源2:胃酸
「胃食道逆流」是胃和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良,胃酸容易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的咳嗽神經接受體,及進入呼吸道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胃酸造成的咳嗽多半是沒痰的「乾咳」,咳起來像被東西「嗆到」,一陣猛咳,也容易聲音沙啞、失聲。此外,患者還會有胸悶、胸口灼熱痛,及早上醒來感覺口乾、口苦的情形。
不過臨床發現,一部份病人其實症狀不明顯,加上過去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不清楚,所以這些病人常被忽略,而沒有對症治療,劉文德醫師說。
●惹禍源3:氣喘
除了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之外,第三個常見咳嗽不止的原因是氣喘發作。
不少人以為自己是「感冒」一直沒好,所以咳不停,直到就醫檢查,才曉得原來竟是氣喘發作。這一類病人的氣喘常以「咳嗽」表現,尤其清晨4、5點時咳得特別厲害,劉文德醫師說。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惹禍源4:藥物、吸入異物、空氣污染、肺癌
上述最常見的致咳因素之外,其他像是藥物(如高血壓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吸入異物卡進氣管、空氣及環境污染(如辦公大樓的空調濾網藏污納垢、室內建材含有毒揮發物質,如甲醛),及最令人恐懼的肺癌,都可能讓人咳不停。
●惹禍源5:心理因素
還有一種咳嗽屬於「心因性」,在特定場合、特定情況下,或見到特定的人,因為心理因素,才咳起來。就像有些人上台報告、公開演講之前,可能因緊張或其他原因,習慣要咳幾下,或清一清喉嚨。
曾有位已婚婦女因為久咳就醫,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後來,照顧她的護士發現,平常其實很少聽到她咳嗽,但只要先生來探病,她似乎就咳得特別厲害,一問之下,才曉得之前先生曾外遇,後來兩人合好,但只要她身體不適,先生就對她呵護倍至,因此推測她因為想獲取先生關愛,才一直咳不停,不過,有時候當事人也沒有察覺是心理因素造成自己猛咳嗽。
●惹禍源6:陰虛
如果從中醫角度看,喉嚨乾癢不適、容易咳嗽、呼吸不順等等呼吸道問題,和氣候變化及體質有關。
中醫講究因應天地變化養生,因此入秋之後,氣候轉為乾燥,秋燥易傷肺陰,應著重「養肺」。「中醫常說潤肺,因為肺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太燥就會出問題,」長庚中醫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此外,體質屬於陰虛、氣虛、肝火旺的人也容易呼吸道不適。
程惠政醫師指出,老年人、更年期婦女因身體機能退化、荷爾蒙改變等,體質容易轉為陰虛,例如黏膜退化、唾液腺退化等,使液體分泌減少、滋潤度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癢、乾咳等不適症狀。尤其到秋冬偏乾燥,或長時間待在濕度低的環境,如冷氣房,及水分攝取太少,都會加重不舒服情形。
這一類體質需要滋陰潤燥,一般會用麥門冬湯、玉女煎、六味地黃丸等。經過一段時間滋陰調養後,原本容易乾(燥)咳的人會咳出少量痰,等將痰慢慢咳掉之後,乾咳現象會慢慢緩解,程惠政說。
●惹禍源7:氣虛
中醫認為過敏的人多半屬於氣虛體質,而像久病、身體虛弱、大病一場之後,或飲食失調,嚴重營養不足,體質也會成為「氣虛」、「偏寒」,最好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如蝦蟹、竹筍、西瓜等,並以溫熱、平性及補氣的食物、藥材調理,常見如人參、黃耆等。
不過程惠政提醒,中醫古籍雖指出過敏的人體質多半偏虛、偏寒,但現代生活環境及條件比古代優沃,大多數人營養過盛,而不是營養不夠,所以不太需要「補氣」,反而吃偏涼的食物更合適。
●惹禍源8:肝火旺
肝火旺,如壓力大、鬱悶、熬夜晚睡,喜歡油炸、燒烤、辛辣食物,易造成肝火上升,而中醫認為肺屬「金」、肝屬「木」,原本是金剋木,但當木太盛,也就是肝火太旺時,金就剋不了木,反而會被木剋制,因此,肝火太旺,也會傷害肺,郭忠禎說。
因此,秋冬養肺、保養氣管等呼吸道健康,需先找出病因,及檢視個人體質狀況,再評估哪些方法適合自己,例如食療偏方需要吃嗎?吃哪一種才能解決困擾,因為並非每一種坊間流傳的止咳化痰、顧氣管方法適用於每個人,且吃錯用錯可能讓問題惡化,《康健》請中西醫師一起解答,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法。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時序入秋冬,氣候轉涼,呼吸道問題更容易顯現──喉嚨乾癢不適,或感冒、過敏等讓人鼻涕、咳嗽不停,甚至氣喘發作。
其中,「咳嗽」最常見也最令人困擾,網路上流傳「止咳化痰」的偏方多達數十種,也有人看遍中西醫,但咳嗽一直好不了。
通常久咳不止,是沒有找出真正致咳的原因,俗話說:「醫生怕治咳」,貼切形容這個看似不嚴重,但成因多且複雜的毛病,而且有些人咳不停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多種因素合併造成,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劉文德醫師表示。
一出現咳嗽症狀,大部份人會認為是「感冒」了,然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半1~2週內會改善,假如持續咳嗽超過3星期,成了「慢性咳嗽」,就不單純是感冒問題。
●惹禍源1:鼻子
要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方法之一可看咳嗽屬於「痰咳」或「乾咳」。
「痰咳」的人經常覺得喉嚨裡卡痰,有異物感,動不動就會咳一下「清喉嚨」,最常見原因是「鼻涕倒流」,其他像長年抽菸,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會有經常咳嗽、痰多黏稠的症狀。
「鼻涕倒流」主要是過敏性或非過敏性鼻炎,及急性、慢性鼻竇炎等引起,由於大量鼻涕由鼻腔倒流入喉嚨,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不過,臨床上見到不少求診的病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鼻涕倒流問題,而以為是「氣管虛」才咳不停,問醫生要吃哪些「顧氣管」的藥或食療,中醫師程惠政說。而事實上,這些病人需要治療、保養的是「鼻子」,如避免接觸冷空氣或塵蟎等過敏源,而非治療「氣管」,才可能緩解慢性咳嗽困擾。
如果鼻子長期出問題,沒有接受治療、注意保健,還可能衍生出其他麻煩,讓咳嗽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
劉文德醫師指出,有些病人白天不見得流鼻水、鼻塞、打噴嚏,但到晚上睡覺時,呼吸問題就出現了。因為躺著,上呼吸道容易塌陷往下壓,鼻腔被塞住,開始呼吸不順暢而缺氧,因而一直處於淺眠期,所以病人容易感覺自己在「做夢」,甚至惡夢連連,睡得不安穩。問診時,如果病人抱怨常做惡夢、睡不好,會懷疑他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不順的問題。
這些在睡眠中鼻子呼吸不順暢的人,自然容易張口呼吸,而使口水蒸發,咽喉乾燥,進而引起咳嗽。
再者,缺少足夠的鹼性口水來中和胃酸,又可能造成另一個引起慢性咳嗽的問題──「胃食道逆流」,特別會在放鬆躺平入睡後發生。
●惹禍源2:胃酸
「胃食道逆流」是胃和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良,胃酸容易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的咳嗽神經接受體,及進入呼吸道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胃酸造成的咳嗽多半是沒痰的「乾咳」,咳起來像被東西「嗆到」,一陣猛咳,也容易聲音沙啞、失聲。此外,患者還會有胸悶、胸口灼熱痛,及早上醒來感覺口乾、口苦的情形。
不過臨床發現,一部份病人其實症狀不明顯,加上過去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不清楚,所以這些病人常被忽略,而沒有對症治療,劉文德醫師說。
●惹禍源3:氣喘
除了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之外,第三個常見咳嗽不止的原因是氣喘發作。
不少人以為自己是「感冒」一直沒好,所以咳不停,直到就醫檢查,才曉得原來竟是氣喘發作。這一類病人的氣喘常以「咳嗽」表現,尤其清晨4、5點時咳得特別厲害,劉文德醫師說。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惹禍源4:藥物、吸入異物、空氣污染、肺癌
上述最常見的致咳因素之外,其他像是藥物(如高血壓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吸入異物卡進氣管、空氣及環境污染(如辦公大樓的空調濾網藏污納垢、室內建材含有毒揮發物質,如甲醛),及最令人恐懼的肺癌,都可能讓人咳不停。
●惹禍源5:心理因素
還有一種咳嗽屬於「心因性」,在特定場合、特定情況下,或見到特定的人,因為心理因素,才咳起來。就像有些人上台報告、公開演講之前,可能因緊張或其他原因,習慣要咳幾下,或清一清喉嚨。
曾有位已婚婦女因為久咳就醫,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後來,照顧她的護士發現,平常其實很少聽到她咳嗽,但只要先生來探病,她似乎就咳得特別厲害,一問之下,才曉得之前先生曾外遇,後來兩人合好,但只要她身體不適,先生就對她呵護倍至,因此推測她因為想獲取先生關愛,才一直咳不停,不過,有時候當事人也沒有察覺是心理因素造成自己猛咳嗽。
●惹禍源6:陰虛
如果從中醫角度看,喉嚨乾癢不適、容易咳嗽、呼吸不順等等呼吸道問題,和氣候變化及體質有關。
中醫講究因應天地變化養生,因此入秋之後,氣候轉為乾燥,秋燥易傷肺陰,應著重「養肺」。「中醫常說潤肺,因為肺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太燥就會出問題,」長庚中醫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此外,體質屬於陰虛、氣虛、肝火旺的人也容易呼吸道不適。
程惠政醫師指出,老年人、更年期婦女因身體機能退化、荷爾蒙改變等,體質容易轉為陰虛,例如黏膜退化、唾液腺退化等,使液體分泌減少、滋潤度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癢、乾咳等不適症狀。尤其到秋冬偏乾燥,或長時間待在濕度低的環境,如冷氣房,及水分攝取太少,都會加重不舒服情形。
這一類體質需要滋陰潤燥,一般會用麥門冬湯、玉女煎、六味地黃丸等。經過一段時間滋陰調養後,原本容易乾(燥)咳的人會咳出少量痰,等將痰慢慢咳掉之後,乾咳現象會慢慢緩解,程惠政說。
●惹禍源7:氣虛
中醫認為過敏的人多半屬於氣虛體質,而像久病、身體虛弱、大病一場之後,或飲食失調,嚴重營養不足,體質也會成為「氣虛」、「偏寒」,最好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如蝦蟹、竹筍、西瓜等,並以溫熱、平性及補氣的食物、藥材調理,常見如人參、黃耆等。
不過程惠政提醒,中醫古籍雖指出過敏的人體質多半偏虛、偏寒,但現代生活環境及條件比古代優沃,大多數人營養過盛,而不是營養不夠,所以不太需要「補氣」,反而吃偏涼的食物更合適。
●惹禍源8:肝火旺
肝火旺,如壓力大、鬱悶、熬夜晚睡,喜歡油炸、燒烤、辛辣食物,易造成肝火上升,而中醫認為肺屬「金」、肝屬「木」,原本是金剋木,但當木太盛,也就是肝火太旺時,金就剋不了木,反而會被木剋制,因此,肝火太旺,也會傷害肺,郭忠禎說。
因此,秋冬養肺、保養氣管等呼吸道健康,需先找出病因,及檢視個人體質狀況,再評估哪些方法適合自己,例如食療偏方需要吃嗎?吃哪一種才能解決困擾,因為並非每一種坊間流傳的止咳化痰、顧氣管方法適用於每個人,且吃錯用錯可能讓問題惡化,《康健》請中西醫師一起解答,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法。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急性蕁麻疹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
無論任何原因皮膚上突然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塊狀浮腫,奇癢無比,感覺冷麻這種疾病在醫學上稱為 " 急性蕁麻疹 ",又稱"風疹塊",閩南語稱為"起清膜",屬於皮膚過敏的情形。
急性蕁麻疹通常數天至一、二週內會痊癒,但如果超過六個星期尚未治癒就會變成"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較難醫治,快的話三至六個月,小部份的人可能十年才好。 蕁麻疹的症狀因人而異,有的人很輕微,不會癢而只有紅疹子,有的人僅有輕微搔癢,有的人很癢,也有的人併發呼吸困難、咳嗽、嘶啞、腹痛、拉肚子、胃腸出血、厭食、關節痛、臉紅、頭痛、低血壓、暈厥或休克等症狀。
治療方面當然是儘可能找出誘因,蕁麻疹就會自然痊癒,但蕁麻疹常常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所以治療一般是視病情的輕重、急慢,作適當得處置與治療;有的學者說,當急性期控制下來還要再控制兩週以免變成慢性蕁麻疹。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有下列幾種原因: (如果是慢性蕁麻疹,可以不受下列的因素,而自然發生)
食物: 較常引起蕁麻疹的食物有 甲殼類海鮮 (如蝦、貝類、鱉、蟹腳…)。 發酵過的食物、飲料 (如酒、養樂多、發粿、糯米)。 堅果 (如桃、李、荔枝、龍眼)。蛋、牛乳、草莓、豬肉、巧克力、蕃茄、芒果、香菇、茄子、筍子、芋仔、木耳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有 些人會合併一些胃腸症狀,如拉肚子、腹痛、厭食、嘔吐等。
藥物(包括吃及注射): 特異體質的人當吃到某些藥,包括中藥及草藥,如磺胺藥、匹林類、水楊酸、青黴素、碘化物、奎寧,某些胃藥…等藥物。或注射到疫苗、血清、抗生素、胰島素、荷爾蒙…或輸全血時…等會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蕁麻疹。
吸入物: 當我們吸入下列東西時皆有可能引起蕁麻疹; 羽毛、絨毛、棉 花、填塞枕頭的物品、花粉、動物的皮膚屑、煙霧、含小昆蟲卵的灰塵、化妝品(香水、粉撲)、家畜毛、空氣污染。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 如腸內有寄生蟲、扁桃腺炎、蛀牙、齒根周圍膿瘍、膀胱炎、鼻竇炎、肝膽、腸胃道炎、上呼吸道感染、香港腳(足癬)…等。
昆蟲叮咬: 如蚊蜂類的 刺螫、水蛭、水母的刺傷、水中的小昆蟲的叮咬、疥蟲 。
物理性因素: 有些人在早上或晚上,天氣比較冷或比較熱時全身就會起蕁麻疹,尤其很多人會在洗完熱水澡之後出現紅疹。用力劃過皮膚引起皮膚劃紋症的隆起;有些人在緊張、流汗、喝酒、用力、運動、天氣熱時會引起小小的膨疹,有的不會癢,有的很癢;有些人吹到冷風,碰到冷水,也會引起蕁麻疹。
無論任何原因皮膚上突然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塊狀浮腫,奇癢無比,感覺冷麻這種疾病在醫學上稱為 " 急性蕁麻疹 ",又稱"風疹塊",閩南語稱為"起清膜",屬於皮膚過敏的情形。
急性蕁麻疹通常數天至一、二週內會痊癒,但如果超過六個星期尚未治癒就會變成"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較難醫治,快的話三至六個月,小部份的人可能十年才好。 蕁麻疹的症狀因人而異,有的人很輕微,不會癢而只有紅疹子,有的人僅有輕微搔癢,有的人很癢,也有的人併發呼吸困難、咳嗽、嘶啞、腹痛、拉肚子、胃腸出血、厭食、關節痛、臉紅、頭痛、低血壓、暈厥或休克等症狀。
治療方面當然是儘可能找出誘因,蕁麻疹就會自然痊癒,但蕁麻疹常常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所以治療一般是視病情的輕重、急慢,作適當得處置與治療;有的學者說,當急性期控制下來還要再控制兩週以免變成慢性蕁麻疹。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有下列幾種原因: (如果是慢性蕁麻疹,可以不受下列的因素,而自然發生)
食物: 較常引起蕁麻疹的食物有 甲殼類海鮮 (如蝦、貝類、鱉、蟹腳…)。 發酵過的食物、飲料 (如酒、養樂多、發粿、糯米)。 堅果 (如桃、李、荔枝、龍眼)。蛋、牛乳、草莓、豬肉、巧克力、蕃茄、芒果、香菇、茄子、筍子、芋仔、木耳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有 些人會合併一些胃腸症狀,如拉肚子、腹痛、厭食、嘔吐等。
藥物(包括吃及注射): 特異體質的人當吃到某些藥,包括中藥及草藥,如磺胺藥、匹林類、水楊酸、青黴素、碘化物、奎寧,某些胃藥…等藥物。或注射到疫苗、血清、抗生素、胰島素、荷爾蒙…或輸全血時…等會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蕁麻疹。
吸入物: 當我們吸入下列東西時皆有可能引起蕁麻疹; 羽毛、絨毛、棉 花、填塞枕頭的物品、花粉、動物的皮膚屑、煙霧、含小昆蟲卵的灰塵、化妝品(香水、粉撲)、家畜毛、空氣污染。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 如腸內有寄生蟲、扁桃腺炎、蛀牙、齒根周圍膿瘍、膀胱炎、鼻竇炎、肝膽、腸胃道炎、上呼吸道感染、香港腳(足癬)…等。
昆蟲叮咬: 如蚊蜂類的 刺螫、水蛭、水母的刺傷、水中的小昆蟲的叮咬、疥蟲 。
物理性因素: 有些人在早上或晚上,天氣比較冷或比較熱時全身就會起蕁麻疹,尤其很多人會在洗完熱水澡之後出現紅疹。用力劃過皮膚引起皮膚劃紋症的隆起;有些人在緊張、流汗、喝酒、用力、運動、天氣熱時會引起小小的膨疹,有的不會癢,有的很癢;有些人吹到冷風,碰到冷水,也會引起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的特徵
它的特徵是皮膚會反覆出現許多紅色到粉紅色、輕微鼓起或膨出的疹子,這些疹子可大可小,有的周圍還會有一點紅暈,外觀上看起來很像被蚊子咬到的紅疹,也可以大到超過10公分直徑,每個疹子都腫起來,好像一個一個鼓起來的浮雕一樣。就症狀來說,大部分的蕁麻疹是會癢的,它可以癢到讓人無法入睡,但是也有人不覺得很癢。
慢性蕁麻疹的種類
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為:
(1)慢性自體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
(2)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3)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
(4)皮膚劃紋症(dermographism)
此外在台灣,筆者也常發現急性蕁麻疹因為沒有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而一直持續發病累積變成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常是由於人體中有認識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而引起,許多人對海鮮類食物過敏(例如:蝦子、螃蟹、蚵等),就是由於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引發人體產生特異性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胖細胞(mast cells) 的活化反應,因而使得這些細胞中的組織胺(histamine) 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興奮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於是就形成了典型的皮膚疹子。
是否與常見的過敏原有關?
會引發這種急性蕁麻疹的物質實在太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海鮮之外,包括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日光、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物質都有報告過會引起此類過敏反應,所以不只是吃的東西,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樣樣都有可能引起蕁麻疹,一般人覺得蕁麻疹一定是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其實是一大誤解。
相反的,慢性蕁麻疹通常不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因為如果是食物過敏所引發,大多的病患不用幾天就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只要稍加注意避免再吃到會過敏的食物,大多可以不藥而癒,很少會拖到6週還沒好的。而慢性蕁麻疹則可以反反覆覆拖上數個月,甚至有人幾年以上都不會根治的。
事實上,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包括冷、熱、壓迫皮膚、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阻織胺釋放出來,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是由於人體有自體免疫疾病,出現認得自己蛋白的過敏反應而發生;至於皮膚劃紋症,病因更是奇特,這是因為病患自己抓皮膚就會引起組織胺釋放出來而形成的蕁麻疹。可以想見,所謂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的過敏原過敏所引起,也由於病因根本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外來過敏原,因此任憑你如何飲食控制,也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由以上說明可知,慢性蕁麻疹包括好幾種病因各不相同的疾病,因此必須洽詢有經驗的醫師治療,千萬避免自行服用成藥解決,否則可能錯失根治的機會。
首先要先找出真正的病因,所以醫師會仔細詢問發病的原因是否和特定的接觸物質有關,客觀地想想看剛開始發病的前2~3天,有無接觸到任何特別的物質,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要想一想,筆者碰過的過敏原各式各樣都有,包括棉被過敏、衣服過敏(新買的衣物上有染料或因特殊處理)、紫外線過敏、擦藥膏過敏、染髮劑過敏、有機溶劑過敏、芳香精油過敏等等,所以不要自作聰明,要仔細回想一下。此外,也要注意是否有特定的因素會發病,例如:洗熱水澡後、曬太陽後、穿緊身衣物處、抓過皮膚處,以及是否有使用其他藥物(如: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含可待因的藥物、降血壓藥物) 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發炎或疾病等等)。
一旦找出真正的病因,就可以確認真正的診斷。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
對於物理性蕁麻疹,最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發病物理因素並盡量避免發生,自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慢性自體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因為找不到病因,所以必須長期以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此時便需要顧及病患的生活品質,還好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具有更好的療效,同時也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若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考慮長期以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皮膚劃紋症的治療和慢性自體性蕁麻疹一樣困難,除了必須長期口服抗組織胺之外,必須要注意盡量避免搔抓的原則,以免病情加重。
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並不需要用類固醇來治療,因為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非常有效,但往往無法根治病情,只要藥物一停掉,疹子反而加重,經年累月下來,常常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除非有些慢性蕁麻疹實在發得很嚴重,或是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也就是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甚至腫到有如「豬頭妹」一般或引起呼吸困難時,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以便迅速改善症狀。至於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必須考慮長期以低劑量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文/朱家瑜(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慢性蕁麻疹的種類
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為:
(1)慢性自體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
(2)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3)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
(4)皮膚劃紋症(dermographism)
此外在台灣,筆者也常發現急性蕁麻疹因為沒有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而一直持續發病累積變成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常是由於人體中有認識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而引起,許多人對海鮮類食物過敏(例如:蝦子、螃蟹、蚵等),就是由於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引發人體產生特異性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胖細胞(mast cells) 的活化反應,因而使得這些細胞中的組織胺(histamine) 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興奮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於是就形成了典型的皮膚疹子。
是否與常見的過敏原有關?
會引發這種急性蕁麻疹的物質實在太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海鮮之外,包括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日光、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物質都有報告過會引起此類過敏反應,所以不只是吃的東西,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樣樣都有可能引起蕁麻疹,一般人覺得蕁麻疹一定是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其實是一大誤解。
相反的,慢性蕁麻疹通常不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因為如果是食物過敏所引發,大多的病患不用幾天就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只要稍加注意避免再吃到會過敏的食物,大多可以不藥而癒,很少會拖到6週還沒好的。而慢性蕁麻疹則可以反反覆覆拖上數個月,甚至有人幾年以上都不會根治的。
事實上,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 ,包括冷、熱、壓迫皮膚、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阻織胺釋放出來,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是由於人體有自體免疫疾病,出現認得自己蛋白的過敏反應而發生;至於皮膚劃紋症,病因更是奇特,這是因為病患自己抓皮膚就會引起組織胺釋放出來而形成的蕁麻疹。可以想見,所謂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的過敏原過敏所引起,也由於病因根本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外來過敏原,因此任憑你如何飲食控制,也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由以上說明可知,慢性蕁麻疹包括好幾種病因各不相同的疾病,因此必須洽詢有經驗的醫師治療,千萬避免自行服用成藥解決,否則可能錯失根治的機會。
首先要先找出真正的病因,所以醫師會仔細詢問發病的原因是否和特定的接觸物質有關,客觀地想想看剛開始發病的前2~3天,有無接觸到任何特別的物質,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要想一想,筆者碰過的過敏原各式各樣都有,包括棉被過敏、衣服過敏(新買的衣物上有染料或因特殊處理)、紫外線過敏、擦藥膏過敏、染髮劑過敏、有機溶劑過敏、芳香精油過敏等等,所以不要自作聰明,要仔細回想一下。此外,也要注意是否有特定的因素會發病,例如:洗熱水澡後、曬太陽後、穿緊身衣物處、抓過皮膚處,以及是否有使用其他藥物(如: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含可待因的藥物、降血壓藥物) 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發炎或疾病等等)。
一旦找出真正的病因,就可以確認真正的診斷。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
對於物理性蕁麻疹,最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發病物理因素並盡量避免發生,自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慢性自體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因為找不到病因,所以必須長期以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此時便需要顧及病患的生活品質,還好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具有更好的療效,同時也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若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考慮長期以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皮膚劃紋症的治療和慢性自體性蕁麻疹一樣困難,除了必須長期口服抗組織胺之外,必須要注意盡量避免搔抓的原則,以免病情加重。
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並不需要用類固醇來治療,因為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非常有效,但往往無法根治病情,只要藥物一停掉,疹子反而加重,經年累月下來,常常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除非有些慢性蕁麻疹實在發得很嚴重,或是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也就是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甚至腫到有如「豬頭妹」一般或引起呼吸困難時,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以便迅速改善症狀。至於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必須考慮長期以低劑量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
文/朱家瑜(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