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7

懷孕的症狀

懷孕後的婦女,隨著妊娠週數的增加,腹中小生命的成長,身體發生許多改變。這些變化大多數是屬於生理性的,生產後會自然消失。只有少部份是異常情形或妊娠併發症的前兆。每一位孕婦對於懷孕期間的正常生理現象,都應有所認識,以減少不必要的疑懼。當然,更重要的是從懷孕一開始,就接受定期產前檢查,以維護懷孕期間身心的健康。

以下我們將懷孕期間常見的症狀和原因,以及保健的方法,作一簡單說明。

嘔 吐:

部份孕婦在月經過期後的第一、二個月內,由於荷爾蒙及自律神經的變化,時常有噁心的感覺,甚而嘔吐。這種妊娠的正常嘔吐現象,俗稱「害喜」,是懷孕的重要徵象。通常在早晨空腹時較嚴重,第四個月後會逐漸消失。

如果嘔吐過分嚴重,無法進艮,會造成孕婦體重減輕、胎兒發育不良,應給予治療。

食慾的改變:

由於「害喜」對食物的嗜好也會改變。一般孕婦會喜歡清淡的,而厭惡氣味濃烈的食物。我們建議您,選擇清爽而不油膩的食物,採取少量多餐的方法,避免過份偏食,以攝取充分而均衡的營養。

乳房的變化:

懷孕初期,乳房會明顯的漲大,乳頭變粗黑,週圍皮膚呈顆粒狀,而且有強烈的漲痛感。可用較寬大而柔軟的胸罩托著,以幫助血液循環,並且保護乳頭的皮膚。懷孕後期,乳房會分泌少量稀薄的乳汁,應經常保持清潔乾燥 。

預備哺餵母乳的孕婦,應該於懷孕28週以後開始按摩乳頭。

皮膚的變化:

因腦下垂體的各種激素增加,其中包括了和色素代謝有關的激素,使孕婦發生色素沈澱,所以皮膚的顏色會比平時黑,特別明顯的是原來膚色較深的陰部,腹部中央的黑紋,乳頭周圍的黑暈和兩頰發生妊娠斑。這些在生產之後會逐漸變淡,但不會完全消失。

懷孕末期,子宮漲大的很快,約有二分之一的孕婦發生腹壁脂肪層的斷裂,可以看到紅色的妊娠紋。生產後腹壁收縮,只留下白色的摺紋。

肚皮發癢:

很可能是由於懷孕後脂肪代謝差了,再加上末稍血液循環的障礙,尤其是在懷孕中期以後,特別是冬天,孕婦的肚皮、手臂等處會有發癢的現象。洗溫水澡、不用肥皂是改善的好方法,產後兩週,一定會恢復正常。

頭 痛:

懷孕初期少部份孕婦因患有鼻竇炎和視力內佳引起,但大部份找不出原因。懷孕中期則頭痛現象會減輕或消失,如疼痛厲害,可請教醫生給予症狀治療。

口水增多:

偶而有些孕婦在懷孕中間會有這種現象,很多是因吃太多澱粉質引起,或少數是心理因素。只要瞭解原因就不會有不必要的擔心。

牙齦腫脹:

因體內荷爾蒙改變而造成牙齦充血及增生,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碰到刷牙就出血,如果改用軟牙刷會有改善,等到產後症狀自然會慢慢消失。

胃 燒 灼:

即一般所謂「胸口燒灼感」原來婦女在懷孕後,胃的位子上移及腸明蠕動減少。使得胃酸容易反嗝到食道下部而引起。可依醫囑服制酸劑來減輕不適。

嗜 睡:

慵懶嗜睡的情形在懷孕初期比較明顯。除了夜間應有安適的睡眠,白天也應該設法抽出休息的時間。

頭暈和貧血:

由於全身血液量增加,使血色素的濃度變稀薄,孕婦常會有輕微的貧血。加上血液容易滯留在下半身,在突然站起時,長久站立後或空腹狀態,容易發生頭暈的現象。
除了避免姿態連續劇變,長時間的站立和過度饑餓,應當攝取含豐富鐵質的食物,或由醫師指導服用鐵劑。

呼吸困難:

新陳代謝率和血液循環量的增加,使孕婦須要更多的氧氣。所以到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或者在大太陽下走太久,甚至坐太久,血液往下肢去,循環不良,孕婦就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厲害時還會暈倒。應當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儘量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原有心臟病或肺部疾患的婦女,懷孕之後,呼吸困難的情形通常會更趨嚴重,應請教產科醫生是否適合懷孕。一旦懷孕,應當定期接受產科和內科醫生的檢查指導,以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安全。

性慾減退:

懷孕尤其到了晚期,會陰、陰道粘膜充血,如果有性行為,多半會覺得發脹,甚至灼燒疼痛,再加上像抱了一個大西瓜的肚子,性慾自然減退,這個也許就是天然的保護作用,事實上在預產期前的四個禮拜,我們也不主張有性生活,以免早期破水,這種性慾上的改變在產後很快恢復。

下腹兩側輕微疼痛及子宮收縮:

從開始懷孕,下腹兩側會有輕微疼痛及子宮有偶發的收縮,下腹痛是因子宮圓韌帶受牽扯或腸子受壓迫引。而子宮到最後一、兩週收縮的次數增多,甚至一、二十分鐘一次,並且強度增加有痛感,就是所謂「假痛」。早期無痛性的收縮和臨近產期的「假痛」都是正常的。如果離預產期尚早,發生重度或陣發性的腹痛,或伴隨有出血的現象,就可能發生流產或早產,應立即到醫院檢查。

頻 尿:

懷孕的第二、三個月,由於骨盆腔充血和子宮擴大壓迫膀胱,會使排尿的次數增加。第四個月後,子宮繼續增大進入腹腔,頻尿的徵狀反而減輕。到接近預產期的時候,因胎頭下降,頻尿的現象就再度出現。這種頻尿是早期懷孕的重要徵象,是臨產的前兆,只要排尿沒有困難和痛感,不發燒,可以不必掛慮。

分泌物增加:

一般孕婦由於局部充血和荷爾蒙的影響,陰道的分泌物都會增加。但是,陰道滴蟲和念珠菌的感染機會也隨之增加。如果有了感染,分泌物不但是多,而且有氣味,局部也有搔癢不適的感覺。這時應盡速接受治療。

十女九痔:

大腹便便之後,血液回流就大受影響,如果再加上由於懷孕而產生的腸子蠕動感低而容易便秘的結果,會陰、肛門靜脈充血而怒張,痔瘡發生在所難免。如果多休息,讓血液循環改善,多吃些柔軟有營養的食物,培養定時排便的習實,防止便秘,您就可以避過「十女九痔」的封銜了。萬一便秘的情形嚴重,可以由醫師指導服用輕瀉劑。但不可自行服藥,以免造成流產或早產。

靜脈曲張:

妊娠的後半期,下半身的靜脈受到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回流不暢,有些孕婦有下肢及陰部靜脈隆起和疼痛的現象,職業婦女和經產婦比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可以穿著為孕婦特製的彈性襪,儘量避免長時間的站立,休息的時候可將下肢墊高。

浮 腫:

懷孕後身體所有的細胞,因為水份增加的結果,都會發腫,正管因此狹窄而有耳鳴現象;齒齦也因此浮動。再加上血液循環暢的理由,在懷孕末期,大部份孕婦下肢會有輕微的浮腫,在足踝關節處最為明顯。經過夜晚的休息,這些浮腫都會消失。如果浮腫的情形很嚴重或發生在臉部,就要考慮是妊娠毒血症的前兆。應立即就醫。

關節和神經的症狀:

由於子宮擴大重心改變,孕婦會自然保持腰部前挺,上身及兩臂後傾的姿勢,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因此,腰部肌肉的負荷加重,容易腰酸背痛。姿勢的改變,加上荷爾蒙的作用使全身的關節變軟及水腫,剌激脊髓運動神經興奮而引起小腿抽痛,臂神經叢受牽引而引起手指發麻等。末稍神經血液供應不良,也是造成手指發麻,腿部抽攣的常見原因。這些症狀在懷孕的最後幾週逐漸加重,給職業婦女帶來極大的不便。應當有充分的休息及少吃鹽份,在床褥下墊木板以減少神經所受的壓迫。而腿部抽痛時可讓肌肉伸直,即腳跟站立腳尖懸空向上,可使症狀消失。職業婦女在必要的時候,須暫時停止或減少工作。等到生產之後,一切症狀就會不藥而癒。


如何選購孕婦裝

如何選購孕婦裝

*夏日草*-教妳選購孕婦裝的小技巧:

懷孕女人穿孕婦裝的時間,約七個月左右,至少要橫跨三個季節。不妨把眼光放遠,一次購足不同季節的孕婦裝,從此就可高枕無憂,不必再為「沒衣服穿」而煩惱。

孕婦懷胎九月,大約要橫跨三個季節,可依此作為選購孕婦裝的參考。比如說,目前正值懷孕初期,可趁此機會選購懷孕中期的春裝和懷孕後期的夏裝。不過要注意的是,懷孕後期的手臂、胸部、領子、腿部線條,都會大一至兩吋以上,因此一定要選購比合身尺寸還要大一到兩號的孕婦裝,預留一些空間,以免穿不下。

*夏日草*建議,準媽媽可以買一些基本的衣服,例如樣式簡單的黑、白色長褲,可以自由搭配不同的上衣,冬天時則建議購買背心裙,裡面可以更換不同的上衣,若是夏天則需要幾套可以替換的洋裝,另外短褲也是居家休閒的必備品,此外,可能也需要一、二套較正式的服裝,重要場合時可以穿著。

所以購買孕婦裝不僅要考慮「價格」,更要兼顧「美觀」和「舒適」。以下是孕婦裝的選購要訣,提供妳參考喔:

*花色、樣式愈簡單,愈易搭配

選購孕婦裝時,最好挑選線條簡單、式樣大方的款式,不但易搭配,而且不褪流行。尤其是一年四季都可穿的背心裙,冬天搭配毛衣,夏天搭配T恤,就可穿上一整年,非常實用。

*活動式可調節腰帶、彈性鬆緊布材,可兼顧美觀和舒適度

立體剪裁的孕婦裝,能成功地修飾身材,讓孕婦顯得修長,而不會臃腫矮胖。因此在選購孕婦裝時,可挑選可調整式的活動腰帶,或是在前腹、腰側加上彈性織布設計,既舒適又美觀。

*優先考慮天然質材、易清洗、易整理的孕婦裝

孕婦怕熱、易流汗,因此孕婦裝的質材最好優先考慮吸汗的純棉或透氣通風的棉麻混紡。此外,為減輕孕婦的家事工作量,最好選購不必整燙、可丟進洗衣機清洗的孕婦裝。

*依孕期的不同選購

台灣孕婦習慣購買超大號的孕婦裝,然後一穿就穿到生產完,雖是省了荷包,但實在不好看。懷孕初期時,可在經濟考量下添購一兩件「初期孕婦裝」;這類「初期孕婦裝」的腰圍小,生產完後穿剛剛好,至少還可以穿上兩、三個月,一點也不浪費。

*一件正式套裝或禮服

妳不知道妳何時會需要它,衣櫥裡至少擺一件較正式的孕婦套裝或禮服,就算是突如其來的正式宴會或重要商業場合,也不必擔心。

*夏日草*-提醒你!如何依自己的身材選擇購孕婦裝的小技巧:

每一個人的身材比例,皆不相同,找到適合自己Style的服裝,才能穿出美麗的孕味。

* 高個子、身材略胖的媽媽:
購買衣服時一定要考量胸部、肩膀的寬度,可以選擇連袖的孕婦裝,布料上不要挑選太膨鬆感的衣服,以免看起來更臃腫。

* 嬌小個子的媽媽:
可愛、輕巧是購衣要點,若是二件式衣服,上衣不要太長,才不會看來有點腿短。

* 瘦子的媽媽:
穿上孕婦裝佔了不少優勢,因為不會有龐大如大象的煩惱,建議可以多穿背心裙,領口不要太低,此外留意肩膀寬度是否合適。

* 胸前偉大的媽媽:
不要穿細肩帶的衣服或洋裝,以免畫面看來不平衡;避免高腰或胸線下的衣服,以免胸部更明顯。

食物過敏 嚴重起來要人命

2010-6-17

文/陳素里

凌晨一點,小柏的媽媽拉著小柏急忙衝入急診室,神情緊張地告訴急診檢傷護理師說:「我的兒子突然呼吸困難、咳嗽、臉及全身都腫起來了,應該是過敏,請趕快幫我們打過敏針,…應該是晚餐的豆瓣魚害的,這條魚是2週前婆婆給的,一直放在冷凍庫裡,煮的時候就有點擔心不新鮮,所以煮口味重一點的豆瓣魚,沒想到就出事了!」

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民眾約有6%到7%的人有食物過敏經驗。所謂的食物過敏是指:吃下某些食物後,產生蕁麻疹、皮膚癢、水腫、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等過敏症狀,嚴重者甚至會休克及死亡。

常見引起過敏食物有:海鮮類(蝦、蟹、貝類及不新鮮的魚)、蛋奶類、豆麥堅果類、水果類(芒果、奇異果)、含咖啡因類(巧克力、咖啡、可樂)等。

◎食物過敏的治療原則為解除食物過敏引發的各種症狀,常使用的藥物有:

●抗組織胺類-治療蕁麻疹、皮膚癢、水腫、打噴嚏、咳嗽等因組織胺釋放,引起的食物過敏症狀。
●腎上腺素類-用於全身性過敏症狀的治療,例如呼吸困難、氣喘等影響生命安全的過敏反應時。
●類固醇類-為嚴重過敏症狀的暫時性輔助治療藥物。

◎預防食物過敏則應注意以下原則:

●絕對禁止食用已知會引發過敏的食物(不可有試試看自己過敏好了沒的心態)。
●不吃不新鮮的海鮮或魚類食物。
●針對每次過敏事件尋找原因,以防再發生。
●未吃過的食物,食用前,應了解成份,如有已知的過敏原應忌食。
●應讓家人及同住者知道自己的過敏經驗,以注意及提醒食物採購及食用。
●除已知引發過敏反應的食物外,還需就醫進行食物過敏診斷,藉由皮膚試驗或食物激發免疫測驗等,避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食物。
●有嚴重食物過敏症狀者,應隨身攜帶可提醒醫護人員注意的標示,以備不時之需。
食物過敏並不可怕,只要了解可能引發的過敏原,避開它,將可不受其威脅,盡情快樂且平安地享受美食。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急診室護理長)

膝關節退化 就是要減重

膝蓋退化疾病原來是一種慢性骨關節退化現象,因為過度使用、受傷、老化等因素,使得膝蓋關節滑囊液逐漸不足,和其軟骨損傷慢慢變薄,造成膝蓋承受重量的能力不足,日子一久,便出現關節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痠痛無力,往往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此病的病患應該接受相關的專業指導,學習以下技巧:

●保護關節要訣。
●安全運動與勞動技巧。
●減少承受重量的減重計畫。
●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選擇。

◎膝蓋關節退化的早期症狀為何?

●若膝關節久久不活動時,膝蓋會僵硬,呈現出肌肉無力與韌帶痠疼。這時可以自己略微伸展運動,拉大膝關節的角度,並避免僵硬、促進循環,同時利用牽拉腿部的肌肉,強化肌力,配合某些低強度的阻力運動(如微負重踢腿、水中步行)來維持關節活動力與肌肉耐力。

晚期症狀則連休息時期都出現疼痛,疼痛點的位置在關節滑囊與軟骨組織,若不積極減重,往往會加速膝蓋退化疾病的退化與惡化。

關節退化如同汽車輪胎老化、彈力受損,除了強化輪胎功能外,也必須減輕重量負擔,這正是關節退化一定要積極健康減重的原因!

◎如何保護關節,又能積極健康減重呢?

●食物要高纖、低卡、不能流失鈣,多吃新鮮青菜,少吃甜食、濃茶與咖啡。
●多做伸展操和低強度有氧運動,譬如:微負重踢腿、水中步行、太極拳、八段錦等。
●平日攝取蛋白質不可少,像魚、去皮雞肉、蛋白、豆類都吃。
●避免重口味的鹽、糖、醬料。
●三餐必須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以穩定營養的吸收速度。
●避免過量的油脂、皮、內臟、有殼海鮮以及根莖高澱粉類。
●選用食材要當季且新鮮天然,少用人工添加物或增味醬料。
●聰明使用適量的油脂,如:魚油、橄欖油、亞麻仁油等。

(作者為基隆市康合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