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發表時間:2010/02/11
基金一直被認為是相對穩健的投資標的,但千萬不要將其視為「懶人投資術」,因為它跟股票一樣,都需要有投資策略,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並獲得穩定的投資報酬,也才能享受「買進全世界」、「成為大富翁」的成就感!
今年以來全世界股市並不平靜,先是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調升存款準備率,又限制銀行放貸額度,壓制房市泡沫,引發亞洲股市重挫;美國總統歐巴馬提案將對銀行業限制規模與自營交易業務,導致美股重挫,歐洲股市也暴跌,加上美元走強,壓制原物料走勢,導致新興市場走弱,讓投資人陷入恐慌。
「全球股市經歷二○○九年的V型反轉後,多頭要結束了嗎?」「此時要買基金?還是要賣基金?」是投資人目前心中共同的疑慮。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給的答案是,「保持去年的戰果,可以先落袋為安,免得白忙一場。」
不過,以過去三年來看,即使經歷○八年的金融海嘯,仍有不少海外股票型及台股基金的績效在三○%以上(採定期定額扣款方式),其中台股基金有九檔,海外基金有六檔。長期而言,定期定額一年若能有一○%,三年有三○%的報酬,相對於銀行利息算是不錯的收益,所以現在即使是處於相對高點,只要選對基金,一樣會有不錯的報酬。
加上,未來三年全球股市是多數專家眼中的多頭年,富鴻理財資深副總林成蔭觀察,二○一二年將是景氣相對巔峰的一年,美、中兩大強權都面臨領袖交接的問題,美國總統大選、中國有胡錦濤交棒,就歷史經驗看,全球應該都有美中的政治行情,加上台灣本身也有總統大選,選舉行情可期。因此,投資人可以把握未來三年的多頭行情。
為此,本刊這期特別歸納基金的六大投資策略,讓投資人未來三年有機會賺進至少三○%的報酬。
策略1:定期定額是王道
今年全球股市面臨各國央行「救市機制」要如何退場的問題,短期震盪是必然,因此低點無法預測,單筆投資的風險相對較大,想買基金的投資人最好資金分成幾等分,再定期定額投資,其中波動幅度大的市場是定期定額的首選。
策略2:單筆投資找買點
假設有十萬元的年終獎金,可以先把資金分成兩塊,八萬元當作定期定額資金,分成八次進場,其中兩萬元當作單筆投資的基金,可以在大跌時加碼,就像投資股票一樣,建議這筆單筆投資,若有獲利二○%、三○%,即可以先行出場,原本的定期定額則繼續扣款。
策略3:投資先廣再求面
蕭碧燕建議既然要買基金,最好先建立「投資全世界」的想法,這樣才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區域的漲升行情。
先分為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兩大塊,成熟市場可以買全球型基金,主要以美國市場為主;而成長性佳的新興市場不妨細分三塊區域投資,拉丁美洲、東歐及亞洲,先以大區域投資,若有餘力再考慮投資單一國家,因為單一國家的波動相對較大;另外,台股基金也是可以考慮,而且最好全部用「定期定額」投資。
策略4:高收益債比公債優
曾經操盤債券基金多年的獵豹財務長郭恭克表示,一○年以後,各國升息壓力大,一旦升息,會使得全球公債市場下跌,以公債為主的全球債券基金會受到影響,應該避開。相反的,升息代表景氣回升,企業獲利成長,違約率會下降,對以公司債為主的高收益債相對利多,但買高收益債風險如同股票基金,不得不慎。
策略5:新興市場持續夯
蕭碧燕、林成蔭、郭恭克與基金達人朱岳中等專家都異口同聲的表示,新興市場依舊是基金中的首選。林成蔭用年輕人來比喻新興市場,即使跌倒,也會很快爬起來,不像歐美日等成熟市場,像是老年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復原。
策略6:適度停利不停損
買基金是為了賺錢,所以既然用基金布局全世界,總要有回收的時候,要懂得停利,蕭碧燕傳授她的投資法則,基金獲利達二○%、三○%一定停利,定期定額的部位還是繼續扣款,「這樣才有賺錢的喜悅」,特別是波動劇烈的新興市場基金,若不停利,常常會做白工,甚至從賺抱到賠。
不過,若在下跌市場中,定期定額不須作停損,才能以同樣的資金買到較多的單位數,以期在回升後,有較好的獲利,發揮定期定額的真義。
「一○年是個關鍵年,投資基金不再像○九年『隨便買、不要賣、一定賺』」,所以林成蔭建議投資人,今年要更加地膽大心細,找出基期低的基金投資,買基金才可以「傻傻的買、聰明的賣、穩穩的賺」。
2010-03-04
晉身富豪的最後機會 35歲學投資
文章來源:Money 錢 發表時間:2010/02/12 推薦數:224 回應數:86
35 歲是人生分水嶺--35 歲以後想轉職,可能沒公司要你;想生小孩變得很吃力;自由了幾十年,單身的人更懶得嫁娶;沒買房子難免感到壓力;爬樓梯開始喘到不行。最可怕的是,工作應該滿10 年了,但存款數字卻可能讓人感到同情。
35 歲的各種難題,也許都有補救之道,但是只有財富沒辦法走捷徑。調查了周遭朋友一輪,希望什麼時候擁有財富自由,不再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答案普遍落在50~55 歲。我們知道,投資需要一段時間的複利累積,如果是個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想要達到所謂的財富自由,至少要花上15~20年。
所以,答案很明顯。35歲之後,生理上的優勢開始往下降,心理上的壓力卻開始往上增加,時間更是現實的提醒:只剩20 年了,如果不把握最後時機好好學投資,想要在55 歲時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希望妥善照顧家人,隨心所欲享受人生,根本不可能。
最長的青春期 35歲繼續「啃老」
台灣的6 年級生(30~40 歲)不是很早熟、就是很晚熟。早熟的6 年級生,有人危機意識強,從學生時代就急著學習投資賺錢或創業,35 歲時已有千萬身價。但是更多的人則是晚熟一族,因此6年級生也被形容為「青春期最長的一個世代」--因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結婚,結婚了也不想生小孩,外表看起來遠比實際年輕,父母還健在,甚至還供應吃住,心態上仍把自己當個大孩子,沒什麼責任感,所以經常被形容為「啃老族」或「尼特族」(指無所事事的年輕人)。
但是同樣的世代,在一切向「錢」看的中國社會,卻是另一種景況。根據統計,中國擁有100 萬美元資產以上的富人,平均年齡僅34 歲,換句話說,這群人在35 歲之前已經取得富豪門票;而資產在1000 萬美元以上的富豪,平均年齡僅39 歲。中國的崛起,和人民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密不可分。
其實只要懷抱企圖心,35歲才開始想學投資並不晚,因為比起社會新鮮人,應該已經有機會存下第1 桶金在手,這第1 桶金的複利威力無窮。而就算還沒有第1 桶金,只要願意開始,都還來得及當上富豪。再晚,恐怕就只能平庸過一生。
大環境給壓力 35歲變成關卡
即使自己不給壓力,外在大環境也會很自然的讓人感覺35歲是個「關卡」。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近幾年經濟不景氣,不但新鮮人起薪到退回10 年前水準,失業率逐年攀升,許多企業更表示,錄用一般員工的年齡上限平均僅38歲,高達4成6的企業將上限定在35歲以下。如果35 歲前沒有在職場上站穩一席之地,隨著年齡漸長,要面對競爭力下降的問題,甚至淪為「窮忙族」,很忙,但很窮。
35歲也是離開固定職,出走創業的高峰期。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過,創業者平均年齡層介於31 ? 35 歲之間;美國哈佛商學院也做過調查,能夠建立高潛力企業的創業者,平均年齡就落在35歲。
此外,35歲同樣是生理與心理的關卡。根據醫學統計,大家知道女性過35 歲就是高齡產婦,台中榮總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陳明哲強調,男性也一樣。過了35 歲還想「做人」,精子已經開始有稀少和游不動的跡象,身體會自動發出提醒:「快喔,你要老化了。」
而荷蘭菲力普斯健康福祉中心最近剛做完研究,結果發現,35 歲的受訪者中,將近80% 擔心經濟狀況,75% 有健康保險方面的煩惱,這些壓力使原本40 歲才該有的中年危機,提前在35 歲到來。也就是現代人壽命雖長,卻又流失了5年的「青春」。
中年想過得好 35歲時要突破
星座專家星星王子表示,就星象的角度來看,35 歲會感到「該做什麼突破」的壓力,確實事出有因。「在星座命盤中,每隔12 年是一個大轉折,所以24 歲、36 歲、48 歲是關鍵數字。青年時代想過得好,要看24 歲時做到了什麼;中年時代想過得好,要看36 歲時做到了什麼;晚年時代想過的好,是看48歲時做到了什麼。」
在36 歲轉折年來臨之前,35 歲的人會不由自主感覺躁動,因為若沒在此時準備好、或是突破原來的窠臼,那中年時代可能就很普通了。這樣的說法,與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後50 歲的選擇》這本書中,描繪的如出一轍。
大前研一主要是針對日本高齡化社會來臨,大量人口年齡已經來到50 歲,之後還有很長的歲月要過,該怎麼過得精彩、甚至再度創造高峰?提出必須要看35 歲到50 歲之間,是否做出突破和創新的看法。根據大前延一的說法,35 歲到50 歲這15年,稱之為「魔の時期」。
這「魔の時期」中,習慣用傳統模式上班、過生活,卻無法創新的人,到了50 歲會發覺沒有任何成就,不知要怎麼面對剩下約30年的歲月。
累積財富亦是如此!願意開始的人,將享有財富不斷累加的「魔の時期」,等你到50 歲的時候,會發現可以達到的成果、可以享受的事物,遠比年輕時多太多。
如果35歲時有100萬元,假設每年報酬率20%,22 年後就能達到5000 萬元;如果35 歲時有300 萬元,同樣以每年報酬率20% 計算,20 年後就能有1 億元;如果35 歲時什麼積蓄都沒有,報酬率也不敢要求這麼高,沒關係,只要願意每個月扣3 萬元,每年報酬率有9%,20年後也有2000萬元。
提高財富自覺 搶領富豪門票
再從置產來看,由於房價拼命漲,全台灣的平均購屋年齡已是往上提高的趨勢,2008 年全台平均購屋年齡37.7歲,台北市為39.2歲,比起上一代多半工作幾年就買房,現在35 歲買得起房子的人,已愈來愈少。
我們要闡述的,不是一個「愈來愈難致富」的現象,相反的,我們認為現代人並非缺乏累積財富的能力,而是因為從小生活較優渥,比上一輩缺少累積財富的動力,最後輸給了時間。
後續篇章有侯秀靜、陳揚明、陳聖儀3 人的現身說法,他們開始學投資的時間,都超過35 歲,陳聖儀甚至遲至46 歲才開始投資,但是憑著工作、投資雙管齊下的努力,有人退休時,累積資產已經達到1.5億元!
他們的故事,想必能帶給讀者許多啟發與鼓勵,35歲開始學投資,有錢人俱樂部的最後門票等著發給你。如果超過35 歲的人也不需要氣餒,就算不當富豪,也絕對有機會達到安穩退休的門檻。
你,35歲了嗎?走吧,一起去領門票!
35 歲是人生分水嶺--35 歲以後想轉職,可能沒公司要你;想生小孩變得很吃力;自由了幾十年,單身的人更懶得嫁娶;沒買房子難免感到壓力;爬樓梯開始喘到不行。最可怕的是,工作應該滿10 年了,但存款數字卻可能讓人感到同情。
35 歲的各種難題,也許都有補救之道,但是只有財富沒辦法走捷徑。調查了周遭朋友一輪,希望什麼時候擁有財富自由,不再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答案普遍落在50~55 歲。我們知道,投資需要一段時間的複利累積,如果是個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想要達到所謂的財富自由,至少要花上15~20年。
所以,答案很明顯。35歲之後,生理上的優勢開始往下降,心理上的壓力卻開始往上增加,時間更是現實的提醒:只剩20 年了,如果不把握最後時機好好學投資,想要在55 歲時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希望妥善照顧家人,隨心所欲享受人生,根本不可能。
最長的青春期 35歲繼續「啃老」
台灣的6 年級生(30~40 歲)不是很早熟、就是很晚熟。早熟的6 年級生,有人危機意識強,從學生時代就急著學習投資賺錢或創業,35 歲時已有千萬身價。但是更多的人則是晚熟一族,因此6年級生也被形容為「青春期最長的一個世代」--因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結婚,結婚了也不想生小孩,外表看起來遠比實際年輕,父母還健在,甚至還供應吃住,心態上仍把自己當個大孩子,沒什麼責任感,所以經常被形容為「啃老族」或「尼特族」(指無所事事的年輕人)。
但是同樣的世代,在一切向「錢」看的中國社會,卻是另一種景況。根據統計,中國擁有100 萬美元資產以上的富人,平均年齡僅34 歲,換句話說,這群人在35 歲之前已經取得富豪門票;而資產在1000 萬美元以上的富豪,平均年齡僅39 歲。中國的崛起,和人民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密不可分。
其實只要懷抱企圖心,35歲才開始想學投資並不晚,因為比起社會新鮮人,應該已經有機會存下第1 桶金在手,這第1 桶金的複利威力無窮。而就算還沒有第1 桶金,只要願意開始,都還來得及當上富豪。再晚,恐怕就只能平庸過一生。
大環境給壓力 35歲變成關卡
即使自己不給壓力,外在大環境也會很自然的讓人感覺35歲是個「關卡」。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近幾年經濟不景氣,不但新鮮人起薪到退回10 年前水準,失業率逐年攀升,許多企業更表示,錄用一般員工的年齡上限平均僅38歲,高達4成6的企業將上限定在35歲以下。如果35 歲前沒有在職場上站穩一席之地,隨著年齡漸長,要面對競爭力下降的問題,甚至淪為「窮忙族」,很忙,但很窮。
35歲也是離開固定職,出走創業的高峰期。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過,創業者平均年齡層介於31 ? 35 歲之間;美國哈佛商學院也做過調查,能夠建立高潛力企業的創業者,平均年齡就落在35歲。
此外,35歲同樣是生理與心理的關卡。根據醫學統計,大家知道女性過35 歲就是高齡產婦,台中榮總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陳明哲強調,男性也一樣。過了35 歲還想「做人」,精子已經開始有稀少和游不動的跡象,身體會自動發出提醒:「快喔,你要老化了。」
而荷蘭菲力普斯健康福祉中心最近剛做完研究,結果發現,35 歲的受訪者中,將近80% 擔心經濟狀況,75% 有健康保險方面的煩惱,這些壓力使原本40 歲才該有的中年危機,提前在35 歲到來。也就是現代人壽命雖長,卻又流失了5年的「青春」。
中年想過得好 35歲時要突破
星座專家星星王子表示,就星象的角度來看,35 歲會感到「該做什麼突破」的壓力,確實事出有因。「在星座命盤中,每隔12 年是一個大轉折,所以24 歲、36 歲、48 歲是關鍵數字。青年時代想過得好,要看24 歲時做到了什麼;中年時代想過得好,要看36 歲時做到了什麼;晚年時代想過的好,是看48歲時做到了什麼。」
在36 歲轉折年來臨之前,35 歲的人會不由自主感覺躁動,因為若沒在此時準備好、或是突破原來的窠臼,那中年時代可能就很普通了。這樣的說法,與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後50 歲的選擇》這本書中,描繪的如出一轍。
大前研一主要是針對日本高齡化社會來臨,大量人口年齡已經來到50 歲,之後還有很長的歲月要過,該怎麼過得精彩、甚至再度創造高峰?提出必須要看35 歲到50 歲之間,是否做出突破和創新的看法。根據大前延一的說法,35 歲到50 歲這15年,稱之為「魔の時期」。
這「魔の時期」中,習慣用傳統模式上班、過生活,卻無法創新的人,到了50 歲會發覺沒有任何成就,不知要怎麼面對剩下約30年的歲月。
累積財富亦是如此!願意開始的人,將享有財富不斷累加的「魔の時期」,等你到50 歲的時候,會發現可以達到的成果、可以享受的事物,遠比年輕時多太多。
如果35歲時有100萬元,假設每年報酬率20%,22 年後就能達到5000 萬元;如果35 歲時有300 萬元,同樣以每年報酬率20% 計算,20 年後就能有1 億元;如果35 歲時什麼積蓄都沒有,報酬率也不敢要求這麼高,沒關係,只要願意每個月扣3 萬元,每年報酬率有9%,20年後也有2000萬元。
提高財富自覺 搶領富豪門票
再從置產來看,由於房價拼命漲,全台灣的平均購屋年齡已是往上提高的趨勢,2008 年全台平均購屋年齡37.7歲,台北市為39.2歲,比起上一代多半工作幾年就買房,現在35 歲買得起房子的人,已愈來愈少。
我們要闡述的,不是一個「愈來愈難致富」的現象,相反的,我們認為現代人並非缺乏累積財富的能力,而是因為從小生活較優渥,比上一輩缺少累積財富的動力,最後輸給了時間。
後續篇章有侯秀靜、陳揚明、陳聖儀3 人的現身說法,他們開始學投資的時間,都超過35 歲,陳聖儀甚至遲至46 歲才開始投資,但是憑著工作、投資雙管齊下的努力,有人退休時,累積資產已經達到1.5億元!
他們的故事,想必能帶給讀者許多啟發與鼓勵,35歲開始學投資,有錢人俱樂部的最後門票等著發給你。如果超過35 歲的人也不需要氣餒,就算不當富豪,也絕對有機會達到安穩退休的門檻。
你,35歲了嗎?走吧,一起去領門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