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4

兒童食在不健康 每3個就有1個會偏食

24DRS <http://www.24drs.com/> 更新日期:2010/08/24 15:00

兒福聯盟公佈「2010台灣兒童偏食情形調查報告」,發現孩子的飲食習慣不健康,蔬菜水果吃太少,愛吃垃圾食物,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會偏食,味道特殊、口感不佳都不吃,苦瓜、茄子和山藥居孩子最不愛吃食物前三名;由於長期偏食會使得孩子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影響身體健康,兒盟呼籲家長需為孩子飲食健康把關。 

  依據衛生署飲食建議,每天應吃5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蔬菜水果,但調查發現,孩子們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嚴重不足,3成6沒有天天吃新鮮蔬菜,其中有1成4每週有高達5天沒有吃任何蔬菜;4成7沒有天天吃新鮮水果,其中有2成3每週有高達5天沒有吃任何水果。 
 
  孩子不願意每天吃青菜,但零食、飲料、油炸食物等高糖、高鹽、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食物卻照單全收,調查發現,3成7每天喝1瓶以上的飲料,近1成6每天吃零食1次以上,每週吃油炸食物1次以上的孩子比例則接近4成6;此外,每3個孩子就有1個偏食,調查中3成6的孩子有偏食行為,其中1成8經常只吃某幾樣食物,2成4在五大類食物中有一類以上攝取不足。 

  進一步分析孩子偏食的原因,8成是「不喜歡這些食物的味道」,包含太苦、太腥、太辣、太澀等;另一個讓孩子不喜歡的主因則是「吃起來很噁心」,近7成5,食物的口感不佳,讓孩子覺得不舒服;3成是「吃它的時候曾有過不舒服的經」,如被燙到、哽到、被哽到、刺到等;另外也有2成會因為食物的外觀不佳而不想吃。   
 
孩子最不喜歡吃的食物方面,蔬菜類的比例高於其他種類的食物,不喜歡吃的食物,以苦瓜位居榜首,不喜歡的比例高達近8成,近6成不喜歡茄子,而不喜歡山藥、南瓜與青椒的比例也有4成5以上;長期偏食會使孩子缺乏某些營養成分而影響健康,調查發現,偏食的孩子有3成以上會便秘,偏食孩子「4天以上排便1次」的比例,幾乎是沒有偏食孩子的3倍。    

調查結果指出,廣告誤導飲食認知,讓孩子偏食而不自知,家長的態度和行為也會影響孩子飲食習慣的養成,家長經常只準備某幾樣食物時,孩子偏食比例高達5成,強硬要求孩子吃下不喜歡食物的強迫型家長,孩子偏食比例高達4成1,放任型家長的孩子偏食比例為3成8,願意跟孩子解釋為何要吃,或是改變料理方法的鼓勵型家長,孩子偏食比例為3成3。    

王育敏執行長表示,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長期偏食可能影響腦部與身體肌肉的發育,體型偏胖,身高較矮,甚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等問題,兒盟呼籲家長多用鼓勵的方式、多變化烹調方式、多準備蔬菜水果與食物種類,讓孩子能夠獲得充分的營養與健康。

8大關鍵,不孕夫妻求子成功

女人有月經就會懷孕?

錯。想當爸媽,男女雙方都得條件具足才行。包括:

女性有健康成熟的卵子+男性有足量、型態正常且活動力旺盛的精子→在女性排卵日前後行房→有正常輸卵管讓精子和卵子相遇→精子有能力穿透卵子受精成為胚胎→子宮能讓胚胎成功著床,持續發育成胎兒→生下寶寶。

生不出小孩,女人要負責?

錯!男女各要負責約30%,男女都有的原因佔30%,剩下10%原因不明。因此男女雙方都應一起及早檢查,減少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高雄長庚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黃富仁每次遇到婆婆帶媳婦來看診,他就會提醒:「生小孩是兩個人的事,先生也要來檢查!」

何時該去看不孕症門診?

傳統建議是在沒有避孕下,夫妻若經過一年性生活(沒有分隔兩地、一週行房兩、三次)仍無法成功懷孕,應該到不孕症(或稱「生殖醫學」)專科就醫。

但現今許多夫妻在男女朋友階段已經有性生活,如果婚前沒有避孕也沒有懷孕,結婚時年齡超過38歲,應該馬上去檢查,e世代送子鳥生殖醫學中心賴興華醫師建議。

年齡小於35,嘗試懷孕時間:一年
年齡35-38,嘗試懷孕時間:半年
年齡小於39-40,嘗試懷孕時間:立刻求診
年齡大於40,嘗試懷孕時間:立刻求診

台大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表示,找不孕症醫師不代表需立刻治療,有時僅需評估夫妻雙方身體狀況,給予衛教,如量基礎體溫、適當行房時間或給予刺激排卵藥物就可成功「做人」。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

一般人常以為去找不孕症醫師就是要做試管嬰兒。其實,不孕症治療應依據病人個別狀況,一般從簡單輔助受孕做起,接著嘗試人工授精,然後才是試管嬰兒。

●簡單輔助受孕:口服排卵藥物嘗試6~12個月,約有80%會在6~12個月內懷孕,否則就應該換別的方法。

●人工授精:妻子打排卵針,在排卵的時候,丈夫藉由手淫收集精液交由治療中心,洗滌篩選出活動力比較好的精蟲,用精細導管注射進入子宮腔,提高受孕機率。每次成功受孕機率約一~兩成。如果連續做3~4次沒有好消息,應考慮做試管嬰兒。人工授精每次費用約1~2萬元。

●試管嬰兒:藥物刺激誘導排卵→偵測卵泡成長狀況→取卵手術、取精液→體外受精→胚胎植入。

試管嬰兒費用約在10~15萬,包括口服和針劑藥物、抽血、超音波等約4萬元,到取卵、培養、植入約6萬元費用。費用會根據需要特別處理,如胚胎黏膠、輔助孵化技術、單一精蟲顯微注射技術、囊胚期胚胎培養等技術而增加。

如何找到合適的不孕症醫生?

這是不孕症網路上討論最熱烈話題之一。因為不孕症治療動輒花費數萬至十幾萬,打針吃藥動手術還不一定能懷孕,任誰也不想白花錢又傷身體,希望參考過來人經驗找對醫生求子成功。

但檢視網友分享自己去找治療不孕症醫生的經驗,大多是談這醫生的病人多寡、哪些名人找過他、醫生態度親切與否、解釋詳不詳細、收費比較等。「有的病人翔實記錄治療後成功懷孕的過程,但也有人很情緒化,或者刻意為某些醫療院所寫宣傳,甚至誇大治療成效的文章,」一位不孕症專科醫師表示。

幾位資深醫師透露,醫生態度、收費高低固然重要,但親切≠可以抱一個寶寶回家(Take home baby rate),要能讓最多的婦女成功懷孕、圓滿生子心願,實驗室技術員能力和素質是關鍵因素。

美國居全球不孕症治療領先地位,政府對於實驗室品管、技術人員有評鑑和認證標準。台灣至今沒有評鑑和認證制度,各醫院診所自己管控實驗室和技術員,優秀的技術員光應付臨床就忙不完了,使得「試管嬰兒治療數量和成績,最好和最差可能差距100倍,」一位曾任生殖醫學會理事長的醫師直言。

但這些病人都無從得知,怎麼辦?綜合不孕症專家意見,建議:

1.先找對醫院診所

台灣生殖醫學會有通過國民健康局認證可施行人工生殖的醫療院所名單的地址、電話、網站。網站:http://www.tsrm.org.tw/people/peo_03.asp

2.鎖定區域

不孕症的檢查、治療不太可能一次搞定,常需頻繁回診,甚至天天報到打針,最好找距離住家或上班地點比較近的醫師。有些醫院診所會公布自家的試管嬰兒治療量,有的還會列出各年齡層的活產率(live births)供參考。

3.探聽「口碑」

可參考網友意見,但親朋好友同事的經驗特別重要,親友能提供就診環境與醫生互動的第一手消息。

4.親自去看一次

台語俗諺:「先生緣,主人福。」建議想求子的夫婦親自就診看一次,雖然無法一窺實驗室,但可觀察這家醫院或診所的人氣、服務品質,以及醫生是否站在你的角度思考,專心幫你解決問題,還是僅在言語上符合你的需求。

5.諮詢第二意見

再找一家醫療院所比較環境、收費、治療流程、技術水準再做決定。

不孕症治療一定「包生」?

錯!年齡愈大,成功產子的機率愈低。

馬偕醫院不孕科醫師李國光舉2008年英國的研究發現,85%的不孕症婦女誤以為試管嬰兒可以克服高齡(>35歲)造成的不孕症,也以為年過40歲仍能輕易的用試管嬰兒完成當媽媽的願望。

事實上,造物主沒有設計女人在40歲可以懷孕,再先進的科技、高明的醫生至今仍無法克服「年齡到了,卵巢就是會像溜滑梯般衰竭」的自然法則。類似藝人白冰冰無法如願懷孕的例子,遠比林青霞46歲生孩子多太多。男人過了40歲的精子做試管嬰兒的失敗率,也比30歲多七成。

即使成功受孕,高齡孕婦還要承擔流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懷孕期併發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以及胎死腹中的風險大增。

不孕症醫師劉志鴻指出,試管嬰兒成功率應以進入療程後可以獲得活產率來計算,也就是接受治療、植入胚胎後,寶寶真正落地才算數。

國民健康局2007年資料顯示,試管嬰兒治療平均活產率為29.7%,小於35歲的女性有35.9%活產率,大於40歲的活產率陡降至7.4%。

換句話說,若有100個年齡小於35歲的婦女同時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約有36人可以如願得子或女,64%會失望;每100個年紀超過40歲的婦女,可以迎接新生命的只有7個人。

常報導有人做試管嬰兒一次生了雙胞胎、三胞胎、甚至八胞胎的紀錄,讓我們躍躍欲試。

錯誤。早年為增加試管嬰兒懷孕率,常有多胞胎的情況,加上媒體報導,讓人誤以為一次生多胎值得慶賀。

其實,多胞胎的危險性比單胞胎的高很多,包括早產、子癇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出生胎兒體重比較輕、產後出血等,作家藝人吳淡如因為高齡懷孕且是雙胞胎,後來發生胎死腹中加早產即是一例。

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一次試管嬰兒治療植入胚胎最多不可超過4個。目前臨床對35歲以下的病患多半植入2個胚胎。

「如果技術好胚胎品質好,35歲以下的患者植入2個可以,若植入3個,我們還會拿出來檢討,」馬偕醫院不孕症資深醫師李國光解釋,若懷3胞胎,為避免高危險妊娠、早產,讓寶寶健康生下來,必須施行減胎手術。

找西醫治療不孕症時,可以同時吃中藥調理嗎?

奇美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蔡永杰表示,可以吃中藥,但不建議在做試管嬰兒的階段使用,因為中藥可能刺激卵巢及荷爾蒙分泌,影響血液檢查準確度,無法真實反映卵巢功能。

》Box:我想當媽媽,卻還沒有對象,怎麼辦?

1986年澳洲發表全球第一例卵子冷凍,近年因玻璃化冷凍技術,保存品質更好。目前臨床多半應用在有重大疾病,如癌症需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擔心傷害卵巢功能的病人,事先取出卵子冷凍。
賴興華醫師表示,現在年屆或已經超過35歲未婚女性人數愈來愈多,如果擔心將來想生孩子卻因生理年齡限制無法如願,可以先去檢測與生育能力有關如FSH、LH、E2、Prolatin等8種荷爾蒙和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得知卵子庫存量,如果AMH<2,可考慮預存卵子。取卵療程費用約10萬元,每年保存費8500元。

2010-08-22

十大網路商店如何創造23%超高轉換率?答:「大小循環」

今早看到 一篇有趣的電子商務研究,來自一間市場研究商SeeWhy,他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他們根據AC Nielsen的數據加上訪談,列出了十個他們所找到的「轉換率最高」的網路商店。所謂「轉換率最高」,就是這些商店的流量不見得比別人大(不過至少都要有一個月500萬不重覆拜訪才有資格被列入),但是他們卻可以讓每個網友進來好像著了魔似的,「成交率」特別高!

他們說,一般的線上商店的轉換率大約是在2~3%,也就是每100人進來只有2~3%的人買單;之前比較過美國兩大購物網站Target、Wal-Mart的版型 也提過兩大購物網站的轉換率也只有落在7%~8%左右,吻合SeeWhy的觀察。

SeeWhy列出來的「十大名店」,平均轉換率卻在23%左右,是平常購物網站的10倍!叫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研究一下,到底這些購物名站是怎麼達到這麼高的轉換率的?

先來看看這些購物名站是誰。排行第一的是「Schwan’s」,是賣食物的,高達41.7%的轉換率,叫人咋舌!第二名則是常常被用在NET-MBA(現稱fb-MBA)課程裡的案例、線上花店「ProFlowers」,它的轉換率也高達26.5%。另外還包括賣維生素的Vitacost,轉換率高達24%,還有Woman Within,轉換率高達22.4,還有賣衣服的Blair.com,轉換率高達20.5%。以上是前五名。而第六到第十名則分別是Lands’ End (賣衣的)、Lands’ End(也是賣衣的)、DrsFosterSmith.com(賣寵物用品的)、Office Depot(賣辦公用具的)、Roaman’s(賣衣的)、QVC(賣首飾的),轉換率分別落在18.3%到20.5%之間。

看到這個「十大名店」名單,整個人一定興奮到沸騰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會認為,高轉換率的購物網站,有可能集中在某一個產業、對某一個族群,這產業特性因為競爭態勢或消費者習性等緣故讓它的轉換率有機會特別高,但,看到SeeWhy的前十大名單,竟然橫跨所有產業!從賣衣服的、賣用品的、賣吃的、賣營養的、賣首飾的、賣花的……都榜上有名。有趣的是,全球最大的購物商城「Amazon」的轉換率大約落在16.5%,其實也夠高了,但就是被十大名店給打敗!可見,它們實在太強了!到底,這些完全不同性質的線上商店「共同」的特色在哪裡?

趕快告訴我、趕快告訴我們吧!

首先,他們非常驚訝,這些商店的特色,完全推翻了我們先前所「以為」的想法。我們都認為,要讓消費者在線上「埋單」,至少、至少、至少,購物車的「checkout流程」一定要愈短愈好、愈簡單愈好吧?美國人甚至愛看一個叫「Shopping Cart Abandon Rate」(SAR)來估算自己的網站能不能讓消費者順利掏出信用卡。所以,我們會設計愈來愈先進、超短的購物流程,尤其是「會員」的處理,只有笨購物網站,才會請消費者先填一大堆資料加入會員、再讓他買單;應該先讓他藉那股狂野的購物衝動趕快、盡快、痛快的輸入「卡號」,就先checkout了,剩下以後再說,不是嗎?
不是!
他們發現,沒有!這些十大名站的checkout過程,並沒有比別人特別簡單或特別短,反而,有幾家商店甚至真的犯了「大忌」,要求填入冗長的資料、加入會員以後,才能真的開始買東西。我們都以為這幾家商店一定會讓消費者在「購買流程」(sales process)非常順暢,沒想到,他們竟然不怎麼樣!

反之,SeeWhy的研究者竟然發現了以下兩個,非常簡單的「關鍵」:

一、「長期流程」vs.「成交流程」:

首先,他們發現,這十大名店之所以享有高達23%的轉換率,他們真正與別人不同的,不是在「購物流程」,而是在「長期流程」(lifetime customer value)。當一個購物網站是朝著「長期流程」來設計的時候,它強調的不再是現時就成交,而是在裡面「逛逛」的「體驗」--SeeWhy的主管受訪時還開玩笑的說,這些十大名店不喜歡和客戶玩「一夜情」,而喜歡建立「長期的感情」,所以,有一些貼心的小動作反而是他們所注重的。譬如,當舊客戶回來的時候,他其實看得到,他上一次購買什麼東西,也可以被帶到上一次還沒逛完的東西。

另外,更明確一點的說,這十大名站的整個網站是比較容易「瀏覽」的。他們在瀏覽的部份的容易度、精緻度,遠比他們的購物流程還高。其它購物網站滿腦子都在想錢、錢、錢,喜歡放一顆大大的「購買鍵」在螢幕上深怕別人看不到,但這十大名站的重點卻在「瀏覽一般陳列頁面的『防呆機制』」上。他們知道,並不是每個客人都是腦筋清楚的上來這個網站,許多只是不小心衝上來四處看看的客人,都可以享有蠻順暢、痛快的「乾逛逛」(window shopping)的體驗,不買東西,也不會覺得有壓力;想叫眼睛隨意看看的東西,也都找得到在哪裡。

二、「給首次客戶優惠」vs.「給舊客戶優惠」:

另外,這十大名站也都很注重「優惠」,有趣的是,有這麼一派的行銷人員其實是習慣給「舊客戶」優惠的,因為他們認為,創造舊客戶的拜訪習慣很重要,不是嗎?不是!這些23%轉換率的十大名站顯然不這麼認為!SeeWhy發現,這些站比較強調的反而是「給首次客戶優惠」,因為,續第一點,他們認為舊客戶是因為第一次的痛快的購物體驗而回訪,而不是因為「優惠」而回訪,因此,要如何讓第一次進來的客戶真正變成客戶,反而是更重要的事;變成客戶不一定要買東西才能變成,甚至第一次的成交,網站其實是「小賠」的,但,取得這名客戶名單,可以「remarketing」、不斷寄送資料給客戶,讓他再回來。

別小看這個小動作!SeeWhy發現,美國電子商務網站平均只有25%的會對舊客戶寄發eDM,但是這十大名站,個個都會寄發eDM給客戶。他們根本就不怕會惹火客戶。奇怪的是,他們的客戶還真的覺得很ok,而SeeWhy發現這十大名站的eDM就是能做到「完全不像eDM」,他們的eDM竟然讓客戶覺得好像在「做服務」(customer service)的一部份,於是他們的開信率都可以保持較高、他們的退訂率也較低。

以上,感想如何?我有一些感想,也有一些增加的意見:

常聽到線上商店不斷在找尋「某種神奇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的產品可以神奇的提高銷售量。他們不見得每次都要「爆紅」,但每一次都希望在銷售額有即效的提升。這一份研究再次證明了一件事:提升銷售的重點並不在如何找到那個神奇的銷售提升方法或行銷活動,而是如何建立一場「循環」,高轉換率,原來來自於循環回來的舊客人,這些成功的23%轉換率的線上商店的客人,就像健康人體內的血液,通暢的「循環」,新訪客馬上變成舊訪客,舊訪客還想要回訪,有的是靠remarketing的eDM策動回訪。

不過,我認為,以上看到的只是「小循環」,SeeWhy只告訴我們建立這個「小循環」的重要性與大約的方向,接下來,誰要來告訴我們,如何建立這個「小循環」?

這個道理不難,但是,為何只有這十大名站,成功的建立了他們的「小循環」?

剩下的,難道都沒有領悟這點嗎?

這點,就不會在報告裡寫清楚了。明確一點的說,我有一個網站,長得就是這個樣了,它和前十大名站當然長得不太一樣,事實上,前十大名站本身彼此間也長得很不一樣。我該做什麼事才能產生這個「小循環」?

誰要來告訴我?

其實,「網友」會說。

答案已經在你的拜訪資料裡了。要找到訣竅,除了讀什麼了不起的文章,可以從自己網站已經來的幾十人、幾百人之中來找答案。要找到答案,關鍵並不是找到方法,甚至也不是這場「循環」要怎麼設計,而是這個網站,是否有可能讓這個循環本身也成另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定期的且長期的去維護這個循環?

就是「大循環包小循環」,大腸包小腸啦!

讀了這篇文章,可能就召開一場會議,將這幾點寫下來,然後開始改網站,想辦法建立這個「小循環」。但,如果沒有一次成功,甚至只是在改站的途中碰到一些阻礙,可能就不再嘗試,等到看到明天又有一個新訣竅,趕快來使用,這就是缺乏「大循環」。「大循環」是確保就算沒有一次就中,這樣來來回回的run了好幾個月,一定會有成果。但,倘若這次在修改以後,也順便置入非常精確的流量工具,並且安排有人定期檢視、定期報告、定期跟著調整,那麼,這間公司就是有了「大循環」,讓這個大循換跑了幾次來創造剛剛的「小循環」。類似這個意思。

大部份的行銷人或創業家、創意者、有事業心的人所想的方向,都在找尋那個神奇的公式、那個神奇的訣竅,包括讀了這篇文章,學了一些,等到要實作的時候,從何開始?訣竅又在何處?其實沒有什麼訣竅,訣竅就在「大循環」而已。循環,就是在給自己更多的機會,所有的力量都應該放在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客戶,也去檢查是否真的有認識這些客戶,然後讓這些客戶都進入了「小循環」。

這篇文章其實只講了一半(小循環),就和所有的文章一樣,接下來的另一半(大循環),必須由創業家自己去發現。

【省錢一把抓】冷氣何時吹最划算

夏天吹冷氣,幾乎成為現代人避暑的不二法門之一,但受到地球能源短缺的影響下,節能減碳已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的目標,而各國政府也會藉由調整電費,來縮減消費者開啟冷氣的時間。而各位消費者除了要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冷氣,已達到省電的效果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對的時間」使用冷氣,如此才能讓消費者省荷包。

為了讓消費者有更確切的數據,我們特別以台電公司的計費方式作為大家的參考,並探討何時為使用冷氣的最佳時段。

台灣電費的計算時段,依照平日及周末不同,共可分為下方幾個時段:
1. 周一至周五:當日早上07:30 - 當日晚上10:30為尖峰時間
當日晚上10:30 - 隔日早上7:30為離峰時間
2. 周六:當日早上07:30 - 當日晚上10:30為半尖峰時間
當日晚上10:30 - 隔日早上7:30為離峰時間
3. 周日:全日均為離峰時間

電費的計算也需要用季節來區分,也就是每個消費者都熟知的「夏季電費」,從去(2009)年開始,台電就將夏季電費的計算時間縮減了一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今年政策沒有改變,夏季電費的計價時間依舊是從6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緊接著最重要的就是現行電費的計費金額,下方就提供各季節及各時段的計費金額供消費者參考:

1. 夏季電費(6月1日至8月31日):
尖峰時間:每度3.22元 / 離峰時間:每度1.52元 / 半尖峰時間:每度2.26元
2. 非夏季電費:
尖峰時間:每度3.13元 / 離峰時間:每度1.42元 / 半尖峰時間:每度2.16元
當然,上述每度的金額,還得加上台電的基本電費,才是家家戶戶最後的電費金額。

由以上台電公司提供的資料來看,消費者不論在夏日或是一般季節,最佳使用冷氣或高耗電產品的時間,就是在每天的離峰時間;消費者要注意的地方,則是星期六的半離峰時間,其每度電費金額,比起離峰時間每度要高上將近1元的金額,因此星期六並非是使用冷氣的最佳時機。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http://www.taipower.com.tw/

2010-08-11

12種保健食品恐危害健康

中央社 <http://tw.rd.yahoo.com/referurl/news/logo/cna//SIG=10o749hhp/*http://www.cna.com.tw/>

更新日期:“2010/08/04 07:30”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3日專電)最新一期美國「消費者報導」指出,包括烏頭草在內共計12種草藥製成的保健食品(Dietary Supplements)可能危害人體健康,消費者應避免服用。
美國權威消費雜誌「消費者報導」(ConsumerReports)在最新一期9月號的調查報告指出,去年美國民眾花在購買健康食品的花費累計高達267億美元,但消費者卻不知道販售這些健康食品的業者其實並不能證實這些產品確實安全有療效,由於缺乏具體規範,有些產品甚至含重金屬、殺蟲劑與處方籤藥品。

「消費者報導」指出,12種草藥製成的保健食品可能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消費者應該避免服用。

這12種保健食品包括:烏頭草(Aconite)、苦橙(Bitter Orange)、榭樹(Chaparral)、膠體銀(Colloidal Silver)、款冬(Coltsfoot)、紫草(Comfrey,又稱康復力)、紫羅蘭(Country Mallow)、鍺(Germanium)、白屈菜(Greater Celandine)、卡瓦椒(Kava)、半邊蓮(Lobelia)和育亨賓(Yohimbe)。

美國廣播公司(ABC)今天報導,這12種保健食品雖不是最暢銷的,但卻是市面上相當普遍的,在全美各地一般健康食品專賣店都買得到。

美國廣播公司指出,如果消費者對於自己平常服用的保健食品有任何疑慮,應該請教專業醫師。
「消費者報導」報告指出,常常被用來消炎、治療傷口與關節疼痛的烏頭草,對於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則是可能具有毒性,會導致噁心、嘔吐,甚至低血壓、呼吸系統麻痺、心律不整以及死亡。

具有減肥、治療鼻塞等效果的苦橙,副作用是可能導致昏厥、心律不整、爆發心臟病、中風甚至死亡。

榭樹常被用來治療感冒,且有排毒效果,但副作用則是可能損害肝臟、造成腎臟問題。

膠體銀有助減輕細菌感染或食物中毒,卻可能讓人皮膚變成藍色、黏膜變色以及損害腎臟。

款冬可減輕咳嗽、喉嚨痛、氣喘,潛在威脅則是可能留下肝臟問題或導致癌症。

同樣的,可治咳嗽的紫草,不良後作用也是留下肝臟問題或導致癌症。

紫羅蘭對鼻塞、支氣管炎等有舒緩效果,卻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甚至死亡。

常被用來減輕疼痛、消炎的鍺,不但可能損害腎臟,也可能致死。

可以減輕腸胃不適的白屈菜,潛在威脅是可能帶來損壞肝臟。被認為有降低焦慮效果的卡瓦椒,潛在威脅也是可能損壞肝臟。

半邊蓮能消除咳嗽,但具有毒性,服用過量會導致心跳加速,血壓降到極低,陷入昏迷,甚至可能致死。

育亨賓被認為可改善性器官勃起障礙,並可減輕胸部疼痛,雖服用一般劑量卻可能造成血壓高、心跳加速,如果服用過量則可能導致血壓嚴重降低,產生心臟問題,甚至死亡。

鼻塞會影響睡眠品質和功課,應及時就醫,不要等到暑假才看醫師。

2010-8-11
放暑假才就醫 鼻塞學生暴增

鼻塞會影響睡眠品質和功課,應及時就醫,不要等到暑假才看醫師。 (記者徐夏蓮攝)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有醫師臨床發現,暑假期間,學生患者因為鼻塞影響睡眠品質和課業前來就醫、手術的比例明顯增加,提醒患者及家人,有問題就應及早就醫,千萬別拖。

台中榮總耳鼻喉科部主任江榮山指出,鼻過敏會使下鼻甲發炎、腫脹造成鼻塞,讓患者睡不好,即使睡著了,卻又呼聲大作,就有國中生午休時,趴在桌上睡覺,但同學們全被他的打呼聲吵醒,老師請家長儘速帶孩子就醫,但家長認為請假會影響功課,非拖到暑假才帶孩子來就醫。
這些飽受鼻塞之苦的孩子如果不經藥物或手術治療,晚上睡眠品質差,白天打瞌睡,上課無法專心,功課就會受到影響,還要飽受同學的異樣眼光,不如早一點接受治療,才不會影響功課及精神、自尊心。

江榮山主任指出,中年男性打呼幾乎都是因為肥胖,但兒童打呼大半是因為扁桃腺肥大;青少年打呼則主要都是因過敏性鼻炎導致鼻塞引起的。

鼻過敏的患者下鼻甲因發炎、腫脹而造成鼻塞,目前的治療方法是採用雷射、射頻或電燒、微創手術等方式,讓腫脹的下鼻甲縮小面積,達到鼻子暢通的目的,這些手術都可在門診進行,手術後也不必住院。

不過,江榮山指出,射頻等治療方法雖可使下鼻甲縮小,改善鼻塞的症狀,但是治本之道還是要控制鼻過敏 (百克斯+康貝兒),否則手術後,下鼻甲又長期處在發炎中,過一陣子,還是會因發炎、腫脹,又讓患者感到鼻塞不適了。

前TI亞洲區總裁、現富士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的演講

相關訊息以網站公佈為主
http://tw.myblog.yahoo.com/cpp019-class/article?mid=5253&prev=-1&next=5252

引子﹘﹘談富士康的速度

因環境原因,我們的報告在短短的15分鐘之內從樓上轉到樓下,這就代表著富士康集團的速度。記得兩個月前,我在龍華連續三個晚上和總裁開會,討論新《勞動合同法》,每天晚上開會到凌晨一點鐘,第四天是星期五,開會到凌晨兩點,終於把第一版勞動合同定稿。總裁是每一個字都要討論,定稿完畢後,總裁如釋重負、鬆了一口氣,他說:「既然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把新《勞動合同法》研究完畢了,那我們就趁熱打鐵準備一個萬人簽約大會!」當場分配各事業群的人資調派人力,湊齊了兩萬人。會後,我回去洗澡睡覺,睡了幾個小時,九點前趕往龍華的大操場,看到兩萬人已經全部坐好了,所有的勞動合同根據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好了,這讓我非常非常地敬佩,這就是富士康集團的速度。

我與富士康

富士康集團的執行力是非常有名的,去年7月1號,我加入富士康集團,總裁看得起我,給我一個集團副總裁的頭銜,希望我協助盧松青副總裁在2014年把機插件和線纜做到全世界第一大。根據我估算,到2014年要做到全世界第一大,僅NWInG的營業收入就要接近110億美元,也就是從現在開始每年要成長 35%;第二個任務是希望我協助鴻勝,大家都知道鴻勝是做PCB板的,目前鴻勝在大陸有五個工廠,第一個工廠是在松崗,另外在淮安、煙台、營口、秦皇島都有廠區。所以總裁希望我花點時間協助鴻勝,把鴻勝做大做強,同時希望在明年夏天九十月份能夠上市。鴻勝上市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鴻勝上市,我們所取得的股票將作為我們大陸幹部、關鍵人才作業留才獎勵的標準,所以鴻勝必須上市,而且必須要成功,這是總裁給我的第二個任務;第三個任務,總裁告訴我,有很多跨事業群的生意機會,很多跨事業群的合作必須要作,由於我是外面新來的,才來不到一年,所以由我來協調跨事業群的合作。

去年十月底,總裁指派我來協調各事業群的產品一起打入大陸白牌手機市場。我成功地把大陸白牌手機的策略都搞清楚後,在今年三月底總裁又叫我把這項工作交出去,現在總裁陸陸續續的還把很多新的任務丟給我。來到富士康集團,我覺得如果能夠將過去在跨國公司工作30年的經驗,與富士康獨特的文化跟管理方法相結合,我相信富士康一定能成為全世界最強的企業。所以上任以後,我陸續在台北、龍華、松崗以及崑山、北京都做過許多的演講,尤其是CMMSG簡宜彬,他特別重視幹部培養,所以請我給他們做了一系列的經營管理演講,共有4次專題演講,涉及不同領域的專題,包括我在NWInG也做過許多報告。今天我第一次來到煙台,我對煙台的印象非常好,我覺得煙台人靈地傑,風景非常的美好。在這邊碰到的許多同事,服務態度好,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給各位做演講是一個榮幸,各位能夠有機會坐在這邊聽我演講也是一個機會。

我從70年代,就開始做顧問,我認識總裁是在1985年,1985年鴻海在台灣年營業額只有3億台幣,也就是一千萬美金左右,當時做的主要產品就是接插件和一些線纜。當時我除了在惠普做顧問服務以外,我跟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台灣塑膠公司也非常熟悉,我幫台塑在桃園幹了第一個PCB板廠,也因此把台塑從石化業帶到了電子業,所以蓋完那座廠後,我留下建廠小組的一部分人,成立了一個顧問公司。顧問的合資公司是惠普和台塑,我就擔任第一屆總經理。當時提供的服務就是我自己設計創造規劃的一個流程,當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就找上了我,請我來做鴻海的顧問。所以鴻海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鴻海的經營宗旨和鴻海第一個五年競爭策略是我和郭董事長及幾十個高層主管在桃園機場附近的旅館,關起門來三天研究討論出來的。所以對於富士康和鴻海我並不陌生,這也是我們董事長在過去二三十年裡一直希望我能加入富士康的原因。

惠普的經歷

我在10年前決定離開惠普,因為我擔任了惠普中國總裁共6年,從1992年1月,一直幹到1997年年底。惠普每年都會做一個年度滿意度調查,1992年 1月,我在擔任中國惠普總裁的時候,1991年惠普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中,中國惠普在惠普全世界的機構裡面排名最後、得分最低,也就是說中國惠普的員工對惠普的認同和滿意度是全世界最低的。在中國惠普工作了三個月以後,我就召集了中國惠普所有的員工,當時只有三四百人,我對員工講了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是希望中國惠普所有的員工每天早晨醒來,想到今天要上班就覺得非常高興,當時台下所有的員工都在笑,他們覺得我在說夢話,因為他們每天早上起來想到上班就會很痛苦;我的第二個願望是說讓離開中國惠普的人感到後悔,下面笑得更大聲,因為他們聽說離開的人都覺得非常快樂;我的第三個願望是講讓每一個中國惠普的人五子登科,當時很多人都在問五子登科指的是什麼意思,我對大家講五子登科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有妻子或先生,都有孩子,都有車子、房子和票子,票子也就是指銀行存款。我講完後下面笑得更大聲,因為我當時只有39歲,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從美國回來的既年輕又不懂事,不瞭解中國的情況。

在1997年7月,我決定離開惠普,加入德州儀器,在1997年上半年,惠普全世界所做的滿意度調查,我收到的當時惠普執行長官發給我的E-mail,上面說:「Terry,恭喜你,中國員工滿意度的調查是全世界第一高!」我講的是真實的故事,從1991年,所有中國惠普的員工對於公司的滿意度是全世界最低的,我經過六年努力,在1997年中國惠普員工的滿意度變成全世界第一。今天,我就想與各位分享一下我怎麼做的。其中最重要的道理,就在於怎樣做一個好的老闆。

老闆的重要性

早期加入惠普的時候,我經常到學校校園去招聘,就類似於招聘我們的新干班﹘﹘剛畢業的大學新鮮人。每次我都會坐下來跟他們談,我說你們在找工作的時候考慮那些因素,他們洋洋灑灑在紙上可以寫十幾張,但整體歸類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大類就是希望做大事,學校畢業的新鮮人滿懷抱負,希望將來能夠做大事,事情做得越大越好;另外一大類不外乎要賺大錢。所以當時我的結論就是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就是想做大事、賺大錢。

我加入德州儀器以後,德州儀器找了一家第三方顧問公司,也做了一個調查,但是他們調查的對象,不是學校剛畢業的新鮮人,而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正在找職業、換工作的人。此調查總共訪問了近一千個人,也是詢問他們在換工作、找職業時考慮的因素有哪些。顧問公司總結分類,分成三大類:第一個,他們要找「Great Work」,「Great」就是很好、很偉大,「Work」就是工作,「Great Work」包含工作內容本身,包含工作環境,包含工作條件,包含工作中有沒有學習的機會,這都包含在這一大項「Great Work」當中;第二項叫做「Great Buck」,「 Buck」是美國的俚語,也就是鈔票。第二大類「Great Buck」也就是很好的待遇、很好的薪酬和很好的福利;第三大類叫做「Great Boss」,因為這些人都是有經驗的,並在社會上工作過,所以當他要換公司、要找新的工作,他希望找到一個好老闆,這一點非常令我吃驚。

其實也並不是非常驚訝,因為我在惠普、在德州儀器,我的職位越升越高,面試新人的機會越來越少,反而是有好的人才要離開公司時我才去面試。在我去面試那麼多好的人才必須要離開公司的時候,我總結出一個道理,這些要走的人才在剛開始談時,他會說外面有機會,外面工作給他的薪水加倍,外面的工作給他陞遷,外面的工作比他現在更好,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等到我深入去問、去瞭解、去交心,開玩笑的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既然都要走了,還有什麼不好講?90%要走的人就是因為與老闆處不好,或是看不起老闆,或老闆的能力不能讓他信服,或是老闆根本就不關心他,老闆只是把他當作工具,為了自己達到目的,不把人當人看,所以這些人決定要走。這樣一個調查促成了我為什麼寫了這個題目。

我這個題目叫作「How to Be a Great Boss」,此報告在裡面提到有工作經驗的人在找工作時要找三樣東西「Great Work、Great Buck、Great Boss」,而且在這個報告裡面,有用一種方法和技巧,是指讓被調查的人強迫排優先次序,比如有的人認為薪水重要,老闆也重要,調查的人就會說薪水如果再加1000美元,你要不要換一個差一點的老闆,就這樣交叉比對、不斷的加碼,報告最後的總結是只要你能找到業界最優秀的老闆,你的工資無論加多少也不換。也就是說有工作經驗的人在找工作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找一個最優秀的老闆,這是用任何東西都不換的。

我舉個例子,今天我們郭總裁要找一個老闆直接報告給他,只要一報出去,很多人薪水再低也會幹,因為跟著一個好的老闆,你可以學到很多,你學到的個人價值是用金錢換不到的。個人的價值對未來一生有很大的影響,金錢當然也很重要,不過我看過一本書上面講的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你花掉的,只有你花掉的錢才是你的財富。我們總裁講還要把錢花光,所以他捐贈、搞醫療、搞環保,搞造福社會下一代人群的工作,他寧可把這些錢都捐出去花掉。

各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我想把今天的報告濃縮,把中間的精華部分報告給大家。我希望各位聽完這個題為「How to Be a Great Boss」的報告後有所啟發,希望各位都能變成優秀的老闆、優秀的主管,並贏得屬下的信任和尊敬,那麼你的部門也一定是蒸蒸日上、不斷的成長,也能交出非常好的成績單。

中層管理者的危機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我找的一篇英文報導,這篇報導是說在1992年,美國經歷的一次經濟的大不景氣,這一年我也記得特別清楚,相信劉揚偉特助也會記得這一年。因為這一年我們都在惠普服務,惠普在美國之所以廣受關注,就是因為從來不裁員。但是碰到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國公司的手段是什麼呢?就是裁員!而惠普認為與其裁掉10%的人,還不如讓大家減薪10%,共渡難關。在硅谷惠普很有名,那就是因為從不裁員。但這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惠普裁員比誰都凶,在我那個時代,我在惠普經歷過兩次減薪不裁員。1992年,美國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開始裁員。當時的美國管理協會做了一個調查,報告中他們訪問了836家裁員的公司,其中約有5%的員工被裁掉了,在這被裁掉的5%的人當中約有22%的是中層管理者。這是一篇真實的報告,所以這一篇報告的題目叫作「The Crisis of Middle Manager」,也就是中層主管人員的危機。

管人與處理資料

為什麼不景氣的時候會裁掉如此多的中層人員呢?我在擔任中國惠普總裁的時候,發覺很多的中層經理者只做兩樣工作。第一個就是管人,MBA在談到組織行為、組織管理或組織架構、組織設計時,裡面都會談到最理想的管理範圍是6到8個。但產業跟行業不一樣,越獨立、越專業的組織要管的人就會更多,比如說律師事務所,就沒有總經理,也沒有副經理,他們只有夥伴,會計事務所也是一樣。他們的組織是扁平的,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專業人士,所以越獨立的專業人士不需要人管,組織也就越扁平化。但是大的跨國組織最理想的組織就是要控制6到8個人,所以中層主管第一個事情就是管人,管6到8個人,依次往下管理。

第二件事情就是蒐集資料、處理資料和傳送資料。1997年11月,我剛加入德州儀器的時候就很驚訝的發覺,每個禮拜都會有人以我的名字發送週報,發給我的老闆、我的同事及其他部門的主管。週報不是我寫的,誰以我的名字發了這個週報?我到處去問,原來是我的助理,他不做其他事情,就是把我屬下的週報剪裁以後變成我的週報然後幫我傳出去。在德州儀器,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所以我就問,每一個德州儀器的員工是不是都要寫週報?同事講沒有錯,每一個員工都要寫,寫上一星期幹了什麼事情,下個星期準備幹什麼事情。我又問,公司的規章制度有沒有在任何地方白紙黑字的提到每個人必須要寫週報?他們說沒有。但為什麼每個人都寫?甚至自己不寫,下屬幫忙剪貼傳出去,這就是典型的中層經理在做的事﹘﹘蒐集資料、彙總資料,然後送出去。

中層主管價值無用

過去老式的經理除了管人就是處理資料,其價值也就越來越低,這是因為:

第一,員工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自我管理的團隊不斷出現。在**十年代流行的一種「High Preformance Team」,也就是高工作效率的管理團隊,這是一種水平的團隊。一般公司的組織架構,都是為了自己組織的方便而設計,而不是為了客戶的方便而設計。比如說,我們所有製造的人在一個單位,因為他們專業是一樣的,講的語言是一樣的,比較好管理。所有產品設計的在一個部門,因為這些人技術是一樣的、知識是一樣的,方便管理。但客戶看我們的組織是從市場部門、從研發、從製造、從行銷銷售角度去看,這樣一個流程對他們很不方便。所以,在**十年代各公司提倡 「High Preformance Team」觀念,即針對主要客戶,我們成立這樣一個團隊,它跨部門專為主要客戶來服務,這種團隊越來越多,也就使得中層管理者失去作用。因為他們自己會管,不需要中層管理者去管。

第二,電腦的價格越來越低,電腦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電腦對資料的處理也使得中層管理者失去作用,他們沒有必要去處理、剪接資料。在我以前干經理的時候,那時電腦不普及,也沒有E-mail,只能用電報,而現在工具太多、太方便,中層主管的作用也就越來越低。

第三,產業的競爭逼迫成本不斷降低,成本降低最好的方法就是裁員。1993年,我在硅谷,有一個叫做玉山科技協會的華人企業家協會請我去演講。因為他們知道我在92 年就擔任中國惠普的總裁,所以很希望瞭解中國的商業環境跟企業經營特點。當時我就問玉山科技協會的主委,詢問當時會員有多少。他說有幾百個人。我又問在什麼時候增加最快,他說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會員增加最快。因為在美國工作的華人,一旦碰到了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找不到工作就回學校再念一個學位。我在德州碰到一個朋友,念了四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學位,到現在還是找不到工作。因為在裁員的時候,先裁學位高的,因為他們的薪水比較高,其次裁黑皮膚、黃皮膚的,你說美國沒有種族歧視那是騙人的。第二條路是逼著自己去創業。所以該協會的會員人數就增加了,因為找不到工作自己就去開店了。我另外有一個演講的題目是《創業或就業》,這裡面就講到創業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很愛賺錢、很喜歡賺錢,又很自私,這種人可以成為企業家,因為他們不喜歡給別人打工;第二種創業的人是被逼上梁山,沒有辦法逼著自己去開店。所以競爭逼著你去降低成本、去裁員,裁員後就會出來很多小公司,小公司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因此中層經理就被裁掉,變成了小老闆。所以為什麼1992年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有這麼多的中間經理被裁掉,因為這些中間經理沒有附加價值。

我來到富士康已經一年了,總裁叫我負責白牌手機。我到白牌手機市場去瞭解了一下,在這個市場裡面最大的供應商是一家叫做「良澤」的公司,它是一家大陸民營企業,它的白牌手機市場佔有率佔到50%,所以我就想方設法把良澤的市場部經理挖過來。NWInG在手機的領域一年大概有110個客訴,我就問良澤有多少客訴,良澤的市場部經理說每年都有至少400個客訴。但是我們發現它的市場佔有率卻是50%,而我們的市場佔有率只是4%。我又問良澤的優勢在哪裡,他說有兩點:一是價格,二是速度快。我就想到這不是我們總裁講的嘛?我們富士康不就是賣速度、品質、工程服務、彈性和成本嗎?結果這五點我們同良澤相比,我們全輸它。它們的速度快,他們的銷售部門接到客戶的抱怨電話就會馬上飛奔過去,速度絕對比我們快;他們彈性比我們高,要一個報價一天就可報給他,而我們從工管系統一步步走,兩個禮拜也沒報出去;成本也比我們低很多,工程服務比我們好,這是什麼原因?後來我把兩者的直接人員和間接人員一比較,我發現不得了了,他們的間接人員也就是中層主管還不到我們的十分之一,物料差不多,員工工資及福利還沒我們好,而費用我們是他們的許多倍。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按道理如果我們的間接人力都能創造價值,並且價值能被客戶認可,那麼這應該是富士康的優勢,可是今天我們輸良澤就輸在我們的間接人力比他們多。因為我們沒有創造價值,當我們沒有創造價值,當我們的價值不能被客戶認可,當我們的價值不能反映價格的時候,我們的優勢反而成了劣勢。所以我們的成本比人家高,我們的速度比人家慢,我們的彈性比人家差、工程服務也不好,而我們的質量也不見得比人家好到哪裡去。這就是今天我要講的內容,作為一名中層人員要做什麼,當你不做事的時候,你就會變成公司的負擔,變成公司的劣勢。

新舊主管的對比分析

老式管理

我在此跟大家做一個比較,第一,過去的經理認為我就是老闆,我就是管理人員,你就得聽我的。第二,做任何事情都要聽上級老闆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條線上去,低一級領導聽高一級領導的。我在德州儀器做亞洲總裁的時候特別的累,因為我下屬有問題根本就無法解決,他們總是向自己的老闆報告,只有到上面老闆有交集的時候才得以解決。所以我下面有9000多人,出了問題,彼此不能解決,而是一級一級問領導,一條線上來,等到我這兒有交集了,讓我去解決。第三點就是工作中容易被組織架構所束縛,比如製造就只能管製造,客戶打電話來,就會把工作推出去。組織分工清楚,是為了提升效益,但事實反而讓客戶很不滿意,因為大家都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框子裡面工作,別人的事都不管。第四點是中層主管關起門來自己作決定,不找其他部門主管商量,更不找自己部門的員工作討論。

第五點就是喜歡把訊息藏起來。我在IT行業打滾了30多年,訊息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任何有形的東西越用越少,比如庫存、銀行裡的鈔票,但訊息卻是越用越多,可以相互分享。並且訊息知道的人越多,它的力量也就越大。像菲律賓革命,菲律賓的人民對政府不滿,菲律賓人是靠短信來傳遞訊息,很快的時間就能組織遊行**。知道的人越多,訊息的力量也就越大,同樣,在一個企業裡面,訊息越透明,知道的人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我在富士康的演講已經講了幾十場,我講的越多,聽到的人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所以我願意講。很多人把我的報告拿去再講,這樣訊息越普及力量也就越大。但老式的經理總是把訊息藏在口袋裡,以此覺得自己很偉大。

還有一點就是過去的經理死守專業,此現象在大陸尤其嚴重。我在擔任中國惠普總裁時,為了增加惠普的投資,我成立了六個合資公司,三個工廠、兩個研究開發單位。我需要一個懂財務的人幫我做業務發展經理,我當時看上了我們會計部門經理,她是一名女士,叫韓穎,廈門大學財經系畢業生。她在惠普辛辛苦苦工作十幾年,好不容易幹到會計部經理,我要把她拔出來到我的總裁辦做我的業務發展經理。讓她幫我成立新的合資公司,幫我設立新的工廠,幫我成立新的研究開發中心。我跟她談了三天,她打死都不干,我給她陞官她都不干,這是為什麼?她對我說:「Terry,你是外派來的,你們幹到三五年就走了,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我的會計經理位子被人坐了,你走了,我再到哪裡去找工作?」這就是死守專業,後來我沒辦法,我就硬把她拔出來,馬上宣佈繼任人,她也沒辦法,就乖乖的做我的業務經理。結果跟我幹了兩年,兩年後我離開到德州儀器,又過了半年,她被獵頭公司挖走,挖到一家叫「亞信」的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而且「亞信」到美國上市,就是韓穎一手來操作。她被「亞信」挖去做CFO,結果有一天她給我寄了一本雜誌和一封感謝信,信上說她是唯一一個大陸出生的財經人才並登上了一本英文雜誌《ASIACFO》的封面,她的照片登在封面上,非常的榮耀。她很感謝我當時把她拔出來,要不她還在會計部當經理呢!所以,作為一個專業的經理人,千萬不要死守專業,死守專業是大陸員工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我再舉個例子,我在大陸認識很多國家領導人,有時候看到他們拿出名片我就覺得很奇怪。比如當時的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還有第一常務副部長,上面寫的是高級工程師,我心想都做部長了,上面寫個高級工程師,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上面寫的是高級會計師,所以老式的管理人死守專業,這是大陸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最後一點,老式的經營管理人不管你工作做得好不好,關注的是每天有沒有加班,每晚有沒有幹到十點,如果有就是好員工,如果沒有就是壞員工。即使部門虧損,這都沒有關係,只要你每晚工作很晚,只要你為部門、為組織努力工作就行,這是老式管理者的思維方式。

新式風采

那麼新的中層主管應該做什麼呢?這些和上面都是一一對應的。新的經理會把自己當作顧問、當成一個支持者。我很喜歡惠普講的一句話:經理的責任就是要創造環境,讓他的屬下可以成功,這是經理最重要的責任。做經理就是要創造環境、提供資源、讓你的屬下能夠成功、變成英雄,那你就盡到了經理的責任。所以作為一個經理,你不是老闆,你不是掌管生死,而是要做一個支持者,做一個團隊領導者,做一個內部的顧問,幫助屬下成功並比自己做得更好。

在講第二點前,我先舉個例子,我在大陸時間已經很久,1988年就在大陸,已經20年了,我妻子是上海人,所以你們也不用把我當台灣人,大陸的現象我非常清楚。我在北京的時候,有一次我問我的司機老李,老李跟我同齡是老北京人,我問他:「老李,如果鄧小平突然走了,沒有一個明確的領導,你怎麼辦?」老李想了半天:「這事情可嚴重了,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領導,要不就亂了!」在西方國家和西方企業有一種管理叫「矩陣式管理」,即在西方企業裡面,一個人有兩三個老闆是很正常的,但是這在大陸是行不通的。大陸人只跟一個領導,突然有幾個領導就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啦,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找領導,找領導來拍板。在富士康做一個新的主管你不要找領導,你跟哪個部門有問題你就直接去找那個部門解決才行。這就是第二點講的直接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找你的領導。

第三點,過去老的領導他是製造部門的,就一輩子製造,他搞研發、就一輩子研發,他是保安、就一輩子幹保安。他就不會去想,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而現在的組織結構是不是也要跟著改變。中國惠普銷售電腦、PC儀器、打印機等產品,自然有維修部門,維修部門裡面要有庫存、備料,所以壞的儀器設備回來以後馬上到庫房拿備料把它換上修好,再送還給客戶。我在惠普期間,庫房的備料頂多能夠儲備 70%,因為惠普的產品太多了,所以庫房裡的備料是維修使用的維修料,頂多配到70%,如果沒有備料怎麼辦?這時候就有了熱線訂貨,結果在1994年我接到客戶抱怨,說熱線訂貨已經訂了兩個月了還沒到貨,這叫什麼熱線訂貨啊?我就找維修部門問,他們說:「我們維修部門熱線訂貨是把每一個月的所有熱線集中起來,然後下一個訂單,不然成本會太高。」我就問:「你們做多久了?」他們回答說做了十年了。我就說十年前中國惠普的營業額只有200萬美元,現在的營業額是8000萬美元了。從200萬美元到8000萬美元,這負責倉庫訂貨的就不會去想想看,他就不會去改變。一個好的經理會隨著市場的改變、隨著業務的改變、隨著客戶需要去改變調整組織,而不是永遠保持不變。

第四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新的經理人做決定,要想辦法把手下人一起找進來,大家商量、大家討論。並且當你和手下參與部門決策與未來方向的時候,要讓他們覺得這是我的事情,我要參與,我要執行,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老闆的指示也別問我的意見,我也未必會執行。所以一個好的主管要懂得讓手下參與,要懂得讓其他部門及相關部門一同參與。這樣做出來的決策、決定才能得到大家的接受,才能受到大家的鼓勵,才能去執行。

第五點就是好的主管要讓訊息和大家分享,越多人知道,信息量就越大。我曾說過惠普員工滿意度調查在1991年是全世界最低的,員工滿意度調查共分10大項,從惠普文化、管理、工作發展、培訓、公司結構等方面展開調查,結果全世界都一樣,員工的工資滿意度最低。一直到1997年中國惠普員工滿意度變成全世界最高以後,薪資的滿意度還是所有項目裡面最低的。所以經過我幾年的努力,把中國惠普員工的福利全部換成現金發給員工,從我去中國惠普,平均工資為600 元人民幣,經過兩年把平均工資升到2500元。1994年,中國惠普不到400人,全中國個人所得稅惠普就佔到全國的千分之三。以前拿到幾百塊而其他事情全部都由公司安排妥當,而現在全部轉化成現金由他們自己去處理,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讓員工能夠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想辦法處理好個人財物問題,因此訊息要分享。

還有一點,新的人、新的主管要想辦法不斷的輪調,而且要多學習其他的專業能力,大家都知道一個英文詞「Professional」,也就是職業化。我舉個籃球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姚明是美國NBA火箭隊的,美國NBA籃球隊是職業隊。如果我當教練組成一個籃球隊,中鋒找像姚明一樣高個的,會蓋帽、會灌籃的,大小前鋒要會帶球切入的,鑽來鑽去能破壞對方的防守隊形,後衛要求控球要好,要懂得分球,還可在三分線外一個冷箭得三分。我把這些最好條件的集合在一起,這是不是一個職業隊嗎?不是,這是業餘隊。職業隊和業餘隊的區別是業餘隊每一個位置都挑最好的人,但他們只會打那一個位置,而職業隊不同。前年的NBA灌籃大賽中冠軍是羅賓遜,身高5尺9吋(179公分)就拿到了灌籃冠軍,而得三分球冠軍的是小牛隊的「德國坦克」諾維茨基。所以真正的職業隊是每一個位置都要會打,但是上了場打戰術還是要聽教練的。如果你只有一個位置很會打,其他位置不會打,那叫業餘隊。我的意思是說要做富士康的成功主管,不能死守專業,所以我們要鼓勵輪調。但是現實中,別的部門有申請的時候,不讓他輪調,這是不對的。如果你這麼做,你不配做一個稱職的主管。所以我在這裡鼓勵各位主管、各位好的管理人員,你要讓部下在不同的位置上輪調。如果死守專業的話,未來生涯的路會越走越窄。要成為一個「Professional」,需要各個部門都要懂,你們在座的各位將來有些人會變成總經理,你有沒有看到一個總經理,財務也不懂、人資也不懂、製造也不懂,只懂某項專業,這種人能當總經理嗎?

最後一點,不要要求你的屬下加班、加點,應該看結果。只要你三個小時能做完一天的工作,做的非常好,績效考核還是應該給你很高。你要要求結果,而不是要求工作時間的長短。

離職與「三累」

由於時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和各位談談離職率的問題。華南的離職率非常高,我就找很多人問,為什麼很多富士康的員工要離職,我總結出來「三大累」,今天拿這個作為今天演講的總結,這「三大累」不是種類的「類」,而是身體疲勞的「累」,我發覺離開富士康的人都是因為這「三大累」。

第一個,心理上的累。心理上為什麼累呢?因為日復一日,每天重複做同樣的事,工作做得越好,老闆給他的工作越多,然後別的部門有機會,老闆又不讓他走。他的工作沒有創新、沒有變革,只做同樣的事,所以造成心理上的累,沒有學到新的東西。這是誰的錯?老闆的錯。總裁講:作為基層的員工要有責任心,中層的主管要有上進心,高層主管要有企圖心。作為一個中層的主管要有上進心,上進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斷地改變你這個部門做事的方法,並要知道誰做的最好。明朝袁了凡,他一輩子作學問,學問非常高,生活也非常清苦,死的時候也沒留什麼家產給他的兒子。只寫了四篇文章,叫《了凡四訓》留給兒子。第一篇叫《立命》、第二篇叫《改過》、第三篇叫《積善》、第四篇叫《謙德》。我給你們講第二篇《改過》。人都有進步的地方,並要經常改過。改過要有三個「心」:第一個是「恥心」,意思是人家做的好,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不如人家,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少呢?第二個是「畏心」,我們和人家差那麼多,我們怕趕不上人家,我們怕被處罰,怕被公司開掉。第三個是「勇心」,因為改過是需要勇敢,需要承諾、需要有毅力。所以《了凡四訓》第二篇《改過》的三個「心」非常好。作為部門的主管,你的部門過去幾年有沒有進步過,做事的方法有沒有改變過呢?假如你是自動化部,那你知不知道集團裡做自動化做得最好的是哪一個部門?不知道你就是沒有恥心。我們要去瞭解誰做的最好,我們和他們的差距有多少,這就叫「恥心」。第二個「畏心」就是說我沒人家做的好,搞不好就會被炒掉,我拖累了整個事業群、整個單位,這就叫「畏心」。知道不好,會害怕,那就改進,就勇敢定下目標,不斷地改進,這就是「勇心」。所以每年我一定要坐下來自我反省,我在過去一年當中,我做的哪些東西是別人沒做過的?我改變了哪些做事方法,我獨創了哪些做事方法?每一個人都要認真的寫出些東西來,寫不出來的時候,你沒有盡到主管的責任。你沒有盡到主管責任的時候,你下面的人心理上就覺得累,這就是第一累。

第二累是生理上的累。就是事情做不完,要加班,這是誰的錯?還是老闆的錯。你是部門的主管,你這個部門存在的原因是什麼?部門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你要能寫出一個經營宗旨來。1985年,我和我們的總裁及幹部已經將鴻海的經營宗旨跟五年策略規劃定出來了。經營宗旨是一段話,這段話是來解釋企業為什麼存在的原因,也可以縮小成每部門為什麼存在的原因。你可以把這個工作為什麼存在的原因寫出來的話,那麼這就變成了工作崗位說明書。每個部門一定要有主要的產出,比如說,採購部門,採購部門最主要的產出是下訂單,下訂單這件事情我叫他「Must」,即必定要做的。下訂單以後,不交貨、質量出問題了,所以你要退貨,要找到質量問題,要他索賠。這些是要圓滿達成下訂單、取得材料的目的。我把這些事情用英文叫做「Want」,中文翻譯成需要。為了達到必要的目的,我需要做這些事情來讓他更圓滿。但是你的供應商來了,他請你吃飯,你去了,這叫培養供應商感情,英文叫做「Nice to Have」,即想要。任何一個部門,你要圓滿的完成你部門的工作,這三種事情多多少少都要做。但是要做到合理的時間分配,必要事情要佔到65%,25%花在做需要的事情上,剩下10%,若有餘力的話去做想要的。有些員工要加班,要加人。結果他把60%的時間花在想要上面,不管多累,供應商請吃飯就去了,去唱歌,唱到半夜1點多,等第二天早上8點鐘上班,累得要死。然後需要做的工作,花上20%的時間,剩下必要工作20%的時間,那這是誰的錯啊?這是主管的錯。你要管員工,要告訴員工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當你們做考績的時候,要看花了多少時間做必要的,又花了多少時間做需要的。

講一個故事給各位聽,英國的某炮兵司令,舉辦一次炮兵操練,邀請好多人來參觀,非常熱鬧。10個炮兵跑上來,每個人都很熟練,只有一個人在炮後方5公尺的地方從頭站到尾,而其他全部忙得要死。有一個企業家老闆問司令,你們炮兵演習訓練有素,可是為什麼有一個兵站在炮後頭不動啊?司令說:「從我進炮兵學校開始就有第十號兵站在那裡不動啊?」結果回去翻資料,原來以前是靠馬拉炮,打炮的時候要有一個兵拉著馬,不然炮一打,馬全跑光了,時代進步了一百多年,全是機械化了,拉馬的兵結果還站在那裡。我在惠普遠東區當市場部經理的時候,老闆是個美國人,個子很高,有一天他在辦公室裡寫了20張小紙條,說一個月內找到這張小紙條的到他辦公室換200元港幣。他把紙條塞進檔案夾和報表裡,結果兩個月都過去了,仍沒有人找他。我講的意思是說,電腦報表很貴,文件夾是花多少心血弄的,結果這些都成了不拉馬的兵。

我在香港當市場部經理的時候,下面有個經理負責宣傳,他找了一個顧問公司,每個月幫我們做市場見報率的調查,每個月送一本彩色漂亮的統計圖表分發給30幾個高層經理,我也是其中一個。我就拿來看,結果發現20幾個很明顯的錯誤,我就問經理,一個月做這個統計花多少錢,他說:「一個月2萬美元,一年24萬美元。」帶著這麼多錯誤就這樣發給30幾個高層經理,我又問:「沒有任何人跟你說這個報告裡有很多錯嗎?」他說:「沒有,從來沒有!」這就是不拉馬的兵。它是說你不要他的時候對你的部門的結果不發生什麼影響,而且只有正面的影響,因為能幫你省錢。所以當部門人員喊工作重、要求加人的時候,你去看你的部門,把那些不拉馬的兵的揪出來,叫他去做別的事,這是第一招。第二招,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分為必要的、需要的和想要的,當你工作量重的時候把想要的全部砍掉,省掉應酬的時間可以做很多必要和需要的事情。作為一個部門的主管想辦法減輕員工生理上的累,方法就是我教的這兩種。

第三種叫做情緒上的累。情緒上的累都是大家互相給的。我發覺上班可以很快樂,但是大家卻相互給對方不快樂,最大的情緒上的累是來自主管的。其實大家彼此之間應該尊重、互相幫忙,講幾句好話,這樣大家工作起來情緒就會很好。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在NWInG抓離職率,主管的年終考核要看他們下屬的離職率。離職率高的部門主管一定受到懲罰,因為離職率高會造成員工心理、生理、情緒上的累,員工受不了就會一走了之。

老闆影響人生

在這裡,我趁這個機會對各位主管講,其實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有許多人,包含你的父母,妻子和先生,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第一個老闆,他也可以影響你一輩子。像我就跟我的第一個老闆學了很多,到現在我簽名的方法和日期都和他一樣。我常講,加入一個企業,當你是最基層員工的時候,免不了都有向上看的習慣,即看老闆的臉色。當你成為主管的時候,你也要養成一個習慣﹘﹘向下看。什麼叫向下看呢?你部門有這麼多的人,有那麼多家庭,家庭的喜怒哀樂會受到你很大的影響,這些家庭未來的發展,你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如果你是個好的主管,你就可以幫助這些家庭發展。只為自己想,你就會對不起你的屬下。往上看是自私的,要學會往下看,想到你的這些同事都靠你了,你自己做不好,你的部門就做不好,他們的未來也就沒有前途了。

我這次來煙台,對煙台留下很好的印象,和煙台管委的官員一起用餐時,他們對煙台富士康的期望也非常高,我們談到未來的發展,我認為未來的發展不是靠產品,而是靠人,靠在座所有的這些人。所以我希望我講的話對各位有所啟發,希望各位能學習一下新的做法。第二就是想辦法解除三累。解除三累是一個消極的做法,積極的做法是我想讓每一個員工每天上班都感覺到快樂!我認為人生當中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興趣和工作能夠結合起來。所以怎樣叫你的屬下和自己能夠把工作當作樂趣,我們應該去努力。如果你做不到這種積極的做法,你要把三累消除掉。如果能做到消除三累,我相信你的屬下定會認為你是個好的主管,因為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就是想找一個好的老闆。我在這裡衷心希望各位都可以變成優秀的主管,你的屬下無論如何都會跟你,因為跟你能學到很多東西。

2010-08-05

預防大腸癌 從飲食下手

【中國時報】2009.03.24   

衛生署新公布的癌症統計,結直腸癌已躍居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大外科教授張金堅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油炸、燒烤類的飲食有高度相關,研究發現,動物性脂肪食物、缺少纖維素的飲食,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

  要預防大腸癌,除了定期追蹤,飲食及生活習慣也要一起調整,張金堅建議,飲食上少攝取高脂肪食物,避免煙燻、醃製、醬漬及辛辣的食物,多攝取富含纖維素及維他命的新鮮蔬菜及水果,並增加鈣質攝取量,適度攝取一些乳酸菌、酵母菌,同時多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平日保持大便通暢習慣,避免便秘。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醫師表示,酗酒、抽菸、醃漬物、黃麴毒素都可能致癌,偏食和營養不良,則會降低對癌症的抵抗力,他建議,築好免疫功能、解毒消化機能、陶冶心情、均衡飲食、少接觸致癌環境、適當運動等六道防線。可多吃大蔥、大蒜、洋蔥、青蔥,因為這些蔬菜含有槲皮黃酮,能阻止癌症發展。但生吃蔬菜時須注意清潔,以免吃到寄生蟲或殘留農藥。

中時健康: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415>

孕婦服用益生菌 可降低寶寶過敏體質

【中時健康 張耀唐/台北報導】2008.09.01  

 家中有個過敏兒,這可讓家長萬分苦惱,如何減少過敏機率?醫師建議,有過敏家族史的婦女,可在懷孕六個月後和哺乳期,服用益生菌,幫助母親及嬰幼兒穩定過敏反應,寶寶出生後過敏機率可以降低一半。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理事長王志祿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可說是過敏的三部曲,只要嬰兒時期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時,爾後出現其他過敏病的機會也會提高。
  以新生兒至成人的成長過程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可看做是「三部曲」中的首部曲,病因主要來自食入性過敏原,在台灣罹患率約為11%至13%,美國也有10%至15%的孩童會受影響。

  一般來說,症狀輕者較不需服藥,只要遠離過敏原、控制飲食即可;症狀嚴重的患者,醫師會根據病情的不同給予藥物,通常效果十分顯著,但亦需要耐心接受長期的治療才能確實穩定病情。

  王志祿表示,皮膚癢是過敏體質的最主要特徵之一,新生兒約在出生後至六個月出現此症狀,接下來的過敏症狀會轉移至呼吸道,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症狀出現時間點大約在三歲至五歲,初期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日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的機會相當高。

  醫師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父母不給孩子吃藥,擔心用藥對孩子身體會有不良影響,甚至擔心用藥含有類固醇,不讓小孩服用,反而可能造成病情惡化,因此提早治療及預防過敏相當重要。

  研究發現,孕婦服用益生菌,有助嬰幼兒提升免疫力,王志祿建議,有過敏家族史或是自身有過敏體質的婦女,可在懷孕六個月後和哺乳期,服用益生菌,可以降低寶寶的過敏反應。

  為何益生菌可以降低免疫反應?王志祿指出,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是在腸道內,只要腸道免疫功能健全,就能降低過敏症狀,而益生菌就是其中最大的關鍵。

  王志祿強調,益生菌可以保持免疫的活性,一方面又避免引起過敏反應,有效改變過敏體質、降低過敏疾病發生,對有過敏體質困擾的病患有很大的助益。

益生菌 有助腸 道分解過敏原

何一成(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現代人為過敏症所苦的人愈來愈多了,有高達30%的人有過敏性鼻炎、10%有氣喘、10%有過敏性皮膚炎,有研究指出,孕婦如喝一些優酪乳可降低寶寶以後得過敏症的機會,也有研究發現,喝優酪乳可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究竟其抗過敏的作用是如何達成的,一些研究很具有啟發性。

在先進國家,衛生條件改善了以後,過敏的情形卻逐年增加,有研究發現這與人體缺乏外來生物刺激免疫系統有關,孩子若從小在過於乾淨的環境成長,過敏的機會反而增加。實驗指出,過敏動物若腸道置入寄生蟲,則血液的過敏指標反而減少。有人研究以寄生蟲來改善過敏症,但是寄生蟲對人體常有嚴重的危害。優酪乳中的益生菌對人體無害便是好的選擇。研究發現,優酪乳會引起輕微的發炎反應,而使體內產生抗過敏物質。若身體斷斷續續的接觸大量過敏原,反應會很強烈,若持續接觸少量過敏原,反應則會逐漸減低。腸道中壞菌會產生有毒物質導致過敏,優酪乳益生菌喝下肚後會佔領地盤使壞菌無立足之地。另外,益生菌會在腸道黏膜形成保護層,使外來過敏原不易侵入體內,益生菌還可協助腸道分解過敏原。

研究發現,即使益生菌不是活的仍然有抗過敏的作用,這是因為其新陳代謝產生的成分也有作用,一些人對牛奶中乳球蛋白質過敏,而這種蛋白質經過益生菌分解成小分子後較不易誘導過敏,另外這些小分子還有抗過敏的作用。優酪乳中還含有不被吸收的寡糖,在腸道中成為益生菌的養分,壞菌則較難利用寡糖。

腸道中充滿了無數的各種生物,彼此之間都有依存的關係,就像一個小小的世界,生物的種類愈多其平衡狀態就愈穩固,可輪流喝不同種類的優酪乳,進而得到豐富有益的菌種,使身體常能受到輕微刺激而調整免疫功能,而減少過敏疾病了。

PISIF 愛情5元素

文/朱衛茵

在一段戀情中,妳多數時候是比較感性還是理性?當你倆的愛情出現負面狀態時,希望你可以用愛情的5元素「P.I.S.I.F.」來檢視愛情,仔細想想現在這段愛情中的元素還在不在?若是已經不見了,就需要思考這段愛情還有繼續的必要嗎?

?Passionate激情

當你看到這個人,你會很有感覺,跟這個人在一起,總會讓你開心而快樂,變得充滿創意,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想跟他說,眼前這個人就像是你另一半身心靈,彷彿你們骨子裡流著同樣血液。

?Intimate親密感

親密感包括你有什麼事都可以跟這個人說,可以告訴對方你最私密的心情,跟他在一起很舒服,像是跟自己相處,無論要做什麼樣的事情,這個人都能認同你,給你正面的支持。

?Secure安全感

你覺得跟這個人在一起,可以走你自己人生的道路,不需要犧牲,也不會被干擾。

?Interesting有趣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習慣了,最怕變得無趣。心態上覺得他就在身邊呀,每天都看得到,自然就疏於製造生活中的點滴樂趣,久而久之就變得貧乏無趣,令彼此窒息。

?Freshment新鮮感

甜蜜的愛是兩個相戀的人的基礎。新鮮感是動力,很多時候兩個人並不是不愛了,而是愛不動了!對待心愛的人要用「心」不是「腦」。心是「feel it(感覺它)」,腦是「figure it(計算它)」,差很大。

當兩個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有時候為了要釐清問題的源頭,常常讓自己更加混亂。愛情5元素P.I.S.I.F.提供妳檢視戀情現況的好方法, 就用這五元素來檢驗跟簡化眼前我們覺得很複雜的愛情難題。在面對已交往一段時日的感情與對象,當你和他出現了問題,需要的是勇氣去面對和處理,為勇敢的人在愛情裡才有幸福可言。

財神離你有多近? 中彩人十大特徵:北縣、射手、屬羊...

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更新日期:2010/08/04 17:48

每當大樂透、威力彩開出上億頭獎,許多人對於這名幸運得主總是抱持羨慕眼光,到底誰最具有億萬富翁的面相?財神爺何時才會來敲門?台灣彩券公司4日公布了500萬元以上高額中獎人的十大特徵,以男性、40-49歲、居住台北縣、射手座、屬羊、雙眼皮、橢圓臉、厚唇、濃眉、高鼻最受財神爺青睞。

台灣彩券公司今日舉辦「高額中獎人統計資料暨財神降臨指數」發表會,台彩董事長薛香川指出,台彩自96年接手公益彩券業務以來,至今(2010)年6月底止,已產生1414位高額中獎人,其中有113位億萬富翁、188位千萬富翁,等於平均每個月約產生33位令人羨慕的幸運得主,而高額中獎人的捐款金額也超過14億6000萬元,幫助許多社福團體與慈善機構。

當然,大家一定也相當好奇什麼樣的人較受財神爺青睞?根據台彩針對高額中獎人統計資料分析,高額中獎人以男性居多,佔68.6%,但今年以來女性有直追的趨勢,1-7月女性中獎的比例提高了5%,

此外,公益彩券高額中獎人中,有半數以上年齡在40-59歲之間,其中又以40-49歲佔29%最多,30-39歲也有21.4%,而且以居住台北縣佔22.6%最多,其次是台北市16.3%、桃園縣9.3%。
至於彩券高額中獎人的星座及生肖特徵,台彩統計發現,以射手座佔9.9%最多,處女座、天秤座緊追在後、以9.2%並列第二,獅子座位居第三佔8.9%;生肖則以屬羊的比例最高佔10%,其次則是屬兔佔9.5%、屬龍佔8.9%。

不僅如此,高額中獎人在面相上也有共同特徵,台彩統計,臉型以橢圓臉比例最高佔43.6%,而且過半都是濃眉、高鼻子及厚唇,而且有4成的高額中獎人還是雙眼皮,台彩總經理黃志宜更透露,頭獎得主還有一項共同特徵那就是有雙大耳垂

打電腦頭前傾 當心頸椎病變

2010-8-4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電腦族小心頸部椎間盤突出!30多歲的李小姐,手部出現持續性且線狀的痠麻感,經檢查發現是頸椎間盤突出,由於沒有外力撞擊,醫師研判是長期打電腦時,習慣頭部前傾,導致頸椎變形而引發頸椎病變。

李小姐處理電腦文書工作,有時一坐就1、2個小時不動,而她打電腦時,頭部會不自覺往左向前傾。日前覺得左手痠麻,經X光檢查發現頸椎變形,進一步做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頸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經施以頸椎牽引,緩解壓迫,同時熱敷、電療,讓肌肉放鬆,復健約3個月後已改善。

可能引發頸椎間盤突出

神經外科醫師郭博學指出,一般頸椎變形、椎間盤突出,多半是外力撞擊引發,但現在臨床上常見因姿勢不良引起的頸椎病變,像是電腦族、修車師傅、水電工,常因工作需要,頸部長時間保持某種扭曲或不良姿勢,日積月累,超出脊椎所能承受範圍,就會導致不適。

日前有一名30歲電子公司品管檢驗員,因工作時,站著檢視電子產品,頭部長時間向下前傾,結果引發頸椎間盤突出。

剛開始這名品管員常覺得脖子痠痛,進而手麻,後來連腳都出現僵硬、走路不穩的情形。

郭博學說明,頸椎間盤突出會先壓迫到神經根,造成手部痠麻,但這位品管員的頸椎間盤突出因比較嚴重,已壓迫到脊髓,因此腳部出現僵硬,影響行動,必需透過手術治療。

聖馬爾定醫院物理治療師賴澤璋表示,頭部前傾會造成頸椎壓力,前傾時,若耳朵超過肩峰一英寸(2.54公分),壓力會多一倍,因此使用電腦時,頭部不要太靠近螢幕,電腦螢幕應在視線往下一點的位置。

賴澤璋提醒電腦族,使用電腦時,每30到40分鐘就要起來活動5分鐘,可以做縮下巴、深呼吸擴胸運動,及緩慢左右轉動頭部。

頻頻熬夜加班 睡醒臉歪嘴斜

2010-8-4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36歲男性日前加班頻繁常熬夜,公司應酬多又常喝酒,一覺醒來發現右邊眼睛無法閉合,一直流眼淚;吃東西、喝水會從右邊嘴角流出來,照鏡子才發現左右臉不對稱,臉歪了一邊,診斷為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

經過一星期的類固醇治療及顏面神經復健,逐漸恢復正常,眼睛可以閉合,臉也不歪了。

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醫師周秉箴說,顏面神經麻痺又可稱為貝爾氏麻痺,是不明原因的顏面神經麻痺,一般認為,跟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單純性?疹病毒及帶狀?疹病毒。通常會在勞累或是免疫力下降的狀況發生。

有的病人初期會感到患側的耳朵內或耳朵後會有輕微的疼痛,數天之後再出現同側的顏面肌肉無力的現象,大約2到3天會達到頂點。

此時病人會有嘴角歪斜、口水外流、眼睛閉不緊或流淚、食物卡在患側臉頰和牙齒之間的現象,有些病人會有同側味覺的喪失。

顏面神經傳導及眨眼反射檢查可以預測未來的復元情形及神經的受損程度。整體來說,70%患者可以完全恢復正常,平均要3星期的恢復時間,另有7%患者可能復發。

顏面神經麻痺很容易誤認為是中風,如果是中風的話,會有其他的症狀,例如手腳無力,看東西有複視現象,或是吞嚥困難等等。

目前在治療方面,建議症狀開始3天內,服用一星期的高劑量類固醇,可以加速顏面神經的復元。若是嚴重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可以考慮類固醇加上抗病毒藥物一起治療,可能有較好的療效。由於眼睛無法閉緊,所以應做好眼睛的保護工作,可使用人工淚液或藥膏,避免因眼睛過度乾燥而產生的角膜潰瘍。另外要多休息,避免飲酒、熬夜或過度勞累。

擊退男人健康的7個敵人

這7個敵人不特別,也眾所皆知,只要男人能提早發現,就可保男人健康、減少家庭悲劇。

文.黃惠如
2010/08 康健雜誌 141期

男人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男人的疾病是缺乏警覺的結果。

美國《男性健康雜誌(Men's Health)》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男人胸痛、呼吸急促不會去看醫生,偏偏這兩種症狀都是美國第一大殺手──心臟病的警訊。

「美國男性健康連線(Men's Health Network)」成員伯罕敏(Jean Bonhomme)醫師就舉例,「如果你20歲時不檢查膽固醇、30歲時不檢查血壓、40歲時不檢查血糖,你能期待50歲發生什麼事?」

因此,《康健》選出的這7個男人的健康敵人,不是祕密還眾所皆知,如果提早發現,常常可以預防。

1.攔截心血管疾病:20歲開始就該關心自己的膽固醇

動脈硬化在拉丁文裡是「男人最壞的敵人」。

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二、三名,由於女性擁有女性荷爾蒙的保護,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時間約比女性早10年。

在心血管疾病裡,膽固醇慢慢沈積在心臟或大腦的血管裡,有一天沈積變成堵塞,就形成心臟病或中風。因此男人應該更努力降低自己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20歲以後就應該關心自己的膽固醇,若正常,每5年追蹤一次,若異常,先從戒菸做起。然後每天增加至少30分鐘的活動量,並多吃蔬果。

2.照顧肝臟:多吃十字花科食物

肝癌是男性十大癌症首位,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所以有責任感的男人們應該先去驗自己是不是B肝、C肝帶原,因為肝病帶原是肝癌的高危險群,但有三分之二B肝、九成的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

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和胎兒蛋白檢查。
你的肝臟也會很樂意你多吃十字花科食物,如高麗菜、綠花椰菜、小白菜等,裡面的硫化物具有解毒功能,可以保護肝臟。

如果你是大肚男,小心,脂肪肝會變成肝硬化,以迄肝癌。趕快減重、運動,方為上策。

3.繞開肺癌:不再抽菸把危險降低90%

肺癌是男性癌症第二大死因,醜陋、激進、常會轉移的難纏疾病,醫生們講到它都搖頭,已有陳定南、殷宗文等多位名人因它而死。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八成已經是晚期。

所以你還要抽菸嗎?不再抽菸可以把肺癌的危險降低90%,不得不苦口婆心勸誡:每年你花數萬元在這個嗜好上,只會讓女人對你敬而遠之,因為只要丈夫抽菸,妻子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丈夫不吸菸的多一倍。如果你不想聽女人抱怨你的菸味好臭,至少也想想她怕死的恐懼吧!

4.拒絕痛風:避免暴飲暴食,控制尿酸

男人只要成年就要注意尿酸,愈來愈多高中男生就來看診治痛風,「只要節日就是高峰,」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國晉說,男生為了慶祝節日或活動,暴飲暴食甚至喝酒,就來醫院報到。
在40歲以前被診斷出痛風的病人,佔全部病人的三分之一。由於高尿酸沒有症狀,通常痛風發作,才發現自己有高尿酸問題。

高尿酸若無好好控制,5年後,就有可能痛風發作,一輩子與關節疼痛為伍。你應該嚴格拒絕動物性的高普林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酒是大忌,酒只要一進肚,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就會產生尿酸,讓血中尿酸升高;酒精也會妨礙尿酸排出。更要避免暴飲暴食,尿酸值忽高忽低,會加速尿酸鈉鹽的沈積,引發痛風發作。

5.保衛攝護腺:多吃紅色蔬果

這是男人應該全權負責的疾病,因為女人沒有攝護腺。在台灣攝護腺癌雖位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名、死亡率第七名,但爬升甚快,去年死亡人數936人,超越子宮頸癌。

台灣男人對攝護腺癌了解永遠不夠,而且不知道如何預防它,一半以上的病人發現時都是晚期。攝護腺癌和其他許多癌症一樣,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國內外研究都建議,多吃蔬果,尤其是紅色蔬果,如番茄、紅肉葡萄柚和西瓜等,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黃豆製品如豆漿和豆腐可以抑制滋養腫瘤生長的男性荷爾蒙作祟。多喝茶,因為含有兒茶素,具保護作用。

6.擺脫糖尿病:肥胖、腰圍大是大警訊

糖尿病常無聲無息地來,沒有任何症狀。幾年後,因為血糖太高已傷害腎臟,男人才因為口渴或頻尿就醫。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研究調查發現,19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得病。而且,醫界也預估糖尿病預備軍約有100萬人,每年有5~10%的機會發展成糖尿病。

不提高警覺,血糖過高會以蠶食方式傷害心臟、眼睛、神經和腎臟,心臟病、中風、眼盲、腎衰竭、截肢,拖垮男人。這是另一個無聲無息、包藏禍心的疾病,醫生們聽到都面色凝重。

肥胖加上腰圍大是糖尿病的溫床,因此運動合併健康飲食,是預防之道。萬一,大量喝水卻愈喝愈乾,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直直落,持續疲倦或傷口難已癒合等症狀,一定要去看醫生抽血檢查。

7.迴避憂鬱症:七成男人是「隱藏性憂鬱症」

男人憂鬱輕忽不得,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一段不好過的時光而已,憂鬱症會影響身體和身心整體健康。

 憂鬱症連結身心,大腦的化學物質、壓力荷爾蒙失去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失眠、失去食慾和渾身無力,有些研究也發現,憂鬱症的男人也會提高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劉宗憲建議,只要和過去的你不同,如失眠、動機下降、提不起勁等就應該警覺,積極求醫。美國的研究發現,約有七成的男人未被診斷出來,是一種「隱藏性憂鬱症」。

 但男人以為憂鬱症代表自己不夠堅強,拒絕求醫,常常是太太就醫主訴先生的病情,這樣一來導致的悲劇就是:女性雖然比較常企圖自殺,但男性通常下定決心完成它,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的2.2倍。

 幸運的是,劉宗憲醫生發現,男人只要踏出求醫那一步,通常會像對自己的事業一樣,積極治療、充分配合。

2010-08-01

黃金睡眠時間 7小時剛剛好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8/02 04:11”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根據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一天睡眠時間(包括打盹)少於或超過7小時都不好,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之虞。如果一天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天睡7小時者的1.5倍。

睡太多太少 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

西維吉尼亞大學醫學系的研究人員指出,一天睡少於5小時(包括打盹)者,罹患心絞痛、冠心病、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倍增;至於睡眠多於7小時者,則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之虞。這篇發表在「睡眠」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的最危險族群,是60歲以下、每天睡眠5小時或更少的成年人;這些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每天睡足7小時者的3倍。女性若每天只睡5小時或更少(包括打盹),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倍半。該研究指出,睡眠持續時間過短與心絞痛有關,而睡太少與太多則與心臟病及中風有關。

同樣刊載於「睡眠」期刊的另外一篇研究指出,對那些不得不縮短睡眠時間的人而言,偶爾好好睡一覺對健康也有幫助。賓州大學醫學系睡眠與時間生物學小組負責人丁吉斯發現,142名睡眠時間持續5天遭嚴重剝奪的成年人(即多數人每週5天因工作犧牲睡眠),其反應時間較慢,且很難集中精神。

但在好好睡了一覺之後,該研究受試者的警覺性明顯改善,其中改善最大的是那些歷經一週5天每天只睡4小時、之後好好睡了10小時的人。丁吉斯說,在經過一段睡眠不足的期間後,額外多睡1、2個小時對恢復行為警覺性確實有所助益。